10

2024-05

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8篇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第17卷第1期2002年3月景德镇高专学报JournalofJint~dezhenCollet,eV0I.17No.1Mar.20o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8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8篇

篇一: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7卷第1期 2002年3月 景德镇 高专学报 Jour n al of Jint ~dezhen Collet,e V0I.17 No.1 Mar.20o2 汪曾祺 的水文化情 结 — —兼谈新时期汪曾祺的 作倾向 楚 楚 胡胜 良 f景德镇高专 .江西景德镇.333000 乐平浯口中学.江西景德镇.3330001 摘 要:对于文化认知教育的追求,中国文人可谓前赴后继.当代文坛的汪曾祺写作思想中的水 文化情结 ,不仅透露出他写作人生的真情之所在,且更影响着 当代一大批 文学爱好者对文学乃至文化 的 认知 . 、

 关键词 :水文化情结:汪曾祺 中图分 类号 :I206 6 文献标 识 码:A 文 章编号:1008-8458(2002)01-0056-04 汪 曾祺 一生创作 ,相比同时期的其他作家而 占,数 量 并不算多。尽管如此 ,他的每篇作品都是用 “心”去 写的。如果仔细品读一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 向人们传达了 一

 种信息,而这种信 息存新时期十年的创 作 中愈加强烈却又含蓄备至。

 水文化情结 当中 国文坛步入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末、 八十年代 初 ,大多数作家都沉迷于对建国后近三十年 的得失进行 研究、探讨 ,汪曾祺却以一篇篇清新隽永 、生趣盎然 的 作 品如 ‘受戒 >、 ‘大淖纪事》等 为中 国当代文坛捎来 一股股气息,给人耳 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作品为何会有 如此大 的魅力呢 ?在仔细阅读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 他 的新时期十年作 品透露 出一种浓郁的水文化情结 。换 .

 句 话说 ,他 的作品被赋予 了水 的一切特征 ,而在 以 “ 水 ”为中心的世界中又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何谓水文化情结 ?就是在独特 的水域环境中所培育 起来的特殊情感与在某段特殊 的人 生阅历中所形成的对 文化教育作用的认知融合而成的创作心态,作者的文化 情感往往表现为在创作中一种不 自觉的 自觉流露 。汪曾 祺 的作 品呈现出一方水的世 界:有 水域和平 安宁的环 境 ,有纯朴、奋进的劳动人民,尽 管在这个世 界里不乏 黑暗与污秽,但让人倾心的是水的包容与韧性 。作品中 水文化 内涵所包含的不是激烈的抗 争,而是柔情般的宽 容 ;小 是失败者 的逃 避 ,而是追 求者的台斗 。也就 是 说,如 果当眼前 的和谐与 文明遭受恶势 力侵 袭与践踏 时,那么存 宽容的背后顿时 现 自觉的抗争,呼吁人们 埘文明与美丽的捍 与追求 。而这种抗争 是武力的展 示 ,而 是对 文化 教育的认 知,是 种不 自觉 的真情 展 现 。

 ’

 也诈有人认为这 是传统儒、释 、道的遗迹 。但是我 们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 单。汪曾祺的水文化是 ·

 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包含着现代个性内涵的文化 。儒 家 强调的是积极入 世,汪 曾祺 常常表现为不盲 目揭 露批 判,不与 “贼 ”者 为伍;道家追寻的是对现 实的无为, 汪曾祺却又往往针贬时弊,倡导健康的人性与追求现 实 的信心 ;佛家淡泊名利 ,目 “空”一切,汪曾祺却深入 生活,在批判假、丑 、恶的同时,挖掘真、美、善。当 然,这更不是墨家的 “兼爱”、 “非攻”之 能所为的。

 那么这种文化情结 的真正底蕴 是什么呢?其实只 要 我们熟识汪 曾祺的生活,不难发现其出发点归根结底 在 于他热爱他 的家乡,更热爱可亲可敬的祖 国。当两种情 感在 中国混乱 的年代 中交融在一起并落根于这片中国的 贫瘠土壤中时,这便诞生 了他作为一名作家深沉的忧国 忧 民之情思。

 二 、水 文化情 结的构建 汪 曾祺在 《我的家乡》里这样写道:

 “法国人安妮 收稿 日期:2001.11.13 作者简介:楚楚 (1966.),女,江西余干人 ,讲 师,主要 从事文学教学与探讨。

 胡胜 良 (1978. ),男,号德镇人。乐平浯口中学老师 .5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希望和我见一面。

 ⋯ ⋯她 问了我一些问题 。其 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 里总有水?即便没有写到水 ,也有 水的感觉。这个问题 我 以前没有意识到过 。是这样,这 是很 自然的。我 的家 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 目之所接,无非 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 ,也影 响了我的作 品风格 。” 不言而喻,汪曾祺在新 时期的小说所表现出的水文化情 结并不是他开拓创造性思维割断历史而有意制造 出的效 应,而是他少儿时代的生活及家乡高邮那方水土养育着 他,影响着他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与完善 。

 正如 巴乌斯托夫斯基 在 ‘金蔷 薇》一 书中所 说:

 “写 作 ,像一种精神状态 ,早在他 还没写满 几袋子令纸 以 前,就在他身上产生了,可以产生在少年时代,也可能 在童年时代 ⋯⋯对 生活 ,对我 们周 围 ‘切的诗意的 理 解 ,是童年时代给我们 的最伟大的馈赠 。如果一个人 在 悠长而严肃 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 个馈赠 ,那他就是诗 人或者是作家。” 汪 曾祺 的少儿 时代是在江 南鱼米之乡的 高邮度 过 的。高邮在京杭大运 河下面 ,也就 是说这运 河是 条 “悬河”,河底 比东堤下的高邮地面要高。站在运河堤 坝 可以俯瞰高邮城的街道房屋 。运河中往来船只络绎 不绝。运河西堤外便是高邮湖 。湖面一一望无际,其问也 错落着一些村镇 。高邮湖荡漾着 “甓射,. 采光”的美丽神 话 。湖水平静、透明,黄 昏的浩淼湖面色彩斑澜 ,在荒 寂之中充塞着神秘。高邮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水产也 异常丰富,如鳊、鳜鱼、青白小虾 、野鸭 、鹌鹑 、斑鸠 等。故此,除了碰到发生水灾的年月,这里人们的生活 还是比较殷实的。汪 曾祺家尽管人 口多,但父母勤劳, 家有薄产 ,衣食温饱不成 问题 。因为有 了物 质上 的保 障,儿时的他能如一般少儿一样无忧无虑地坐在运河堤 岸上看往来的船只,欣赏着渔人指挥鱼鹰捕鱼;或与伙 伴划着小船来到高邮湖领略它的风情,倾听它的动人 故 事。总之在他栖息的水乡的岁月里,他抒写着一篇篇童 年、少年快乐的篇章,做着他一个个美丽而又广逮的梦 想 。和谐柔情能诠释矛盾 ,勤劳顽 强能创造幸福。这一 貌似荒唐的结论却被年少的汪曾祺 视为治国平天下的真 理。带着他的真理与梦,为 了更高的追求,十九岁的他 洒泪作别 了他可爱 、可亲 、可敬 (可赞一 这是以后 的 话题)的家乡——高 邮。

 从事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者都面对着一个共 同的 难题:汪 曾祺这个普 普通 通的 人,这个看起 来与他童 年. 、少年的伙伴们别无二致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文 学 艺术 家?成为一个述说 着不尽 的扣人心弦 的动 人故 事、令我们同着他一起喜悦、忧伤 、痛苦和愤怒的 “超 凡的人 ”?前苏联文艺心理学家 0 ·H季伏洛娃在他的 《文艺创作心理学》·l·说:

 “写作 倾向,是他 ‘个作家 之所以成为作家、使他有别于他人的东西 ,它是复杂 的 心理形成物 。

 ”对于这种提法,河南文联理论研 究室 的 王舟波在 ‘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 》中不太赞成 , 他认为:

 “作 为一种心理生成物的写作倾 向,固然要对 文艺家的创 作发 生重要的作用 ,—— 文学艺术 家的 自我 成就实现后 ,我们可以往前追溯他的 ‘自我实现史 ’, 这时期似乎可 以说,因为他具有写作倾 向才 去写作,并 且遵照其写作倾 向的驱使创作 出了具有他的独特风格的 作品。问题在于 ,写作倾 向至 多只是一个中介环节上的 东西,它同作家最后创作 出来的作品一样,也还是一种 产物。这个产物也许充当 了下一阶段的原因,但毕竟 还 不是最终极 的原因。”那最终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文 学艺术家的写作倾向形成的 “土壤 , “其 中蕴涵了一 个文学艺术家创作内容的全部秘密,也是一个文学艺术 家之所 以成为文学艺术家的决定因素。

 ”至于此,大 多 数文艺心理 学研 究者都认为,文学艺术家的写作倾 向产 生的 “上壤 ”应该包含他的早期经验、生活阅历、人 生 意识 与文化 积淀 。也就是说,早期经验 并不是形成写作 倾向的唯一源,还应 当重视他早期经验以后的人生阅历 以及存其 中所积 累并形成的人生意识和文化 积淀 。其 实,汪曾祺最后形成的水文化情结还应该有赖于他步 出 家乡后的生活经历、人生意识和文化积淀。

 汪 曾祺走出高邮之后便在 昆明度过 了七年。

 在西 南 联 大中文系 生活 的四年里,最 影响他 的人是 沈从文 先 生 。沈 从文先 生在西 南联 大中文系教创作有独 到 的方 法 。他 不赞成命题作 文,往往训练学生写片段 ,发挥 个 人 的创 造性思维 。他讲课 随和 ,态 度谦抑而又 比较 自 制。平时又常与学生谈心,借书给他们,并把好的习作 拿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从而赢得了包括汪 曾祺在内的 大多数学生的信任与敬仰。缘于此 ,汪曾祺对沈从文 先 生的授课听得也较认真 ,常拿 自己的习作给他看。在 评 点习作过程 中,沈从文无意之中倾诉 了自己的思想和创 作心理 ,当然也有时谈及他的人 生经历。就如汪曾祺 自 己在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所言:

 “沈先生对 学 生的影响,·课 外比课堂上要大得 多。

 课外指什么呢 ? 从广义 上讲 ,当然也包括沈从文来西 南联大 以前 的 生 活 。

 沈从文生于、长于湘西 ,直至 一九二二年离 开故 乡 辗转到北京。他在湘西的二十年里 ,所看到的是 “(围 绕权力之争的)统治者来来去去 ,做成的只是成千上万 的苗民和其 他农民群众的无辜牺牲 。这里到处充塞 着 统 治者 的残 暴和被统 治者 (包括无辜 的牺牲 者 )的 无 知。

 “杀人者杀人 。杀人者又被人杀 。这种伴随无 知 的权力滥用和无知的被杀,使他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使 人认识 自己,认识别人。在 “五 ·四”思潮波及湘两之 后,沈从文毅然离JI:了。存北京和 卜海的岁月晕,他看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到政治与战争依 旧是权力之争,给人民留下的只是残暴 与欺 骗,他们并不 能劝诫 人们如何和睦相 处,奋发 图 强,建设好 自己的国家与 民族。他相信只有知识才能让 人们摆脱无知,放弃 战争 ,以和平 的方式创造 自己的 和 睦安宁的幸福王国。所 以他反对政 治与战争 ,肯定文学 创作的教化作用。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指出政治与 战争是民族 、国家前进的障碍 ,给予讽刺 ;另一方面 在 肯定文学作用的前提 下以浪漫的、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完 美的人和以和平方式所谛造的世外桃源,在题材与表 现 手法的融合 中创造 出一种超凡脱俗 的意境 。为了能达到 教化的 目的 ,他积 极主张 以自己熟识的生活素材 (当然 对家乡是再 熟悉不过的了)作为创造模版 ,传达 自己的 情感主张。而这,也恰是他的学生欣然接受的,尤其数 汪老对沈的衣钵传 接最好 (他新时期十年的创作风格最 能说明)。如他的早期作 品 ‘复仇 》,除了体现当时社 会纷乱不堪 的追求名利和浮空局面 ,他所倡导的主要还 在于劝诫人们放弃仇恶,以和平心态为人类做些较为实 际的工作。在 《落魄》和 《鸡鸭名家》中,他着手现实 主义,以自己所熟识的西南联大和 家乡为背景,写出 了 劳动者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 自己对 生活的思考 。可见沈 从文对他的影响 已见端倪 。总之,他从沈从文的人生经 历中看到了生命在名利前的渺小。在这之 中,他真正意 识到文化教化的作用,而激进式的暴力只能在愚昧中又 制造 另一个愚昧 ,社会 更加混糟 一团。所 以,他在 自 然、宽容的性情中更多是从文化人 的视界注 目这个急须 文化人拯救的世界。

 一九四六年他离开 了昆明到上海 ,一年之后又到北 平,五 0年调北京市文联任 ‘北京文艺》编辑 。此后 , 他所经 历的国 内文坛 的大变革—— 文艺思想斗争 , “ 左 ”倾思潮 、 “文革 等都让他久 久难 以起笔 。故此 , 他只有默默地思考与探索 ,寻求一条最佳的捷径完成作 为一名作家为国家、为民族、为人 民做点事的夙愿。

 严竣的形势更加 促使汪 曾棋 深刻地审视生活 与创 作 。在这三十年里 ,政治领导 了一切,几乎没有属于个 人的空间,连人本身也似乎不是 自己的了。为了权 力与 。生存”,人们玩弄各种政治手腕 ,出卖朋友,出卖 亲 邻 ,处处充满 了 “火药味 ”,整个中国成 了一个混乱的 世界一 文明被贱踏 ,野 蛮、无知领导一切。但毕竟每 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当中,没有谁能逃避这一切,何 况这一切还不至于使人绝望。

 汪曾祺依旧深思着。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的教诲 在 他的脑海 中发 出了知识消灭无知的曙光,故乡高邮浩荡 的水域赋予 了他宽容 的胸怀。于是 ,在 “文革 ”之后, 别人歇斯底里地去批判那让人直做恶梦的年代,而他依 旧平静、从容 。此刻少儿时代的生活所培育 的如高邮 湖宽广、柔美的情怀愈渐消晰地呈现在他的 海IlI。血 对经 “文革 ”十年摧残后的人性荒漠,也有待他去唤醒 或 重塑 。他选择 了故乡的水,故乡 的人 与事 ,伴 随平 淡 、超脱的情调,肩负起文化人的重担,去追寻他 为 自 己构筑 的梦想王国。终于他为他 的作品谛造 了如水般 的 生命 。

 三 、水文化情结 的所在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与探索之后 ,汪曾棋终于寻觅 到了一种适合 自己的心智传达方式 。他首先选择 了较为 熟识而易掌握的家乡那方水土地 ,从而乐不思蜀。

 如果忽略小说的因素,除去他成名作中 ‘受戒》、 《大淖纪事 》的主要人物设置,这 两篇小说中所展示的 大环境 ,活脱就是他家乡高邮的缩 影。

 《受戒》的主人 公之 一明海 ,即明子的出生地就在高邮城附近 。明海到 善因寺路途 中所经过的大淖也正是汪曾棋家乡大淖 的缩 影。再看 ‘下 ‘大淖纪事》,因为有了家乡的那块水土 为模版 ,所 以他 设置人物活动 的 自然环境 时就轻 车熟 路 。在 《故里杂记》、 《故里三陈》里 ,虽难以直接看 到 “水 ”的影子 ,但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无不 是在 “水 ”的环境中展开的。

 《异秉》中保全堂烧饭的 ...

篇二: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12021 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一( 30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亵渎(xiè)

 怂恿(cóng)

 梦寐以求(mèi)B.哂笑(xī)

 收敛(liǎn)

 怏怏不乐(yàng)C.苋菜(xiàn)

 涟漪(yī)

 五行缺土(háng)D.吊唁(yàn)

 畚箕(jī)

 颔首低眉(hàn)答案:考察字音,选DA、怂恿(sǒng )意为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事,本是个中性的词,现在多用于贬义。B、哂笑(shěn )意思有两个:①.讥笑,有嘲讽的意思 ②.微笑。怏怏不乐(yāng)意思: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C、五行(xíng)缺土。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A.端详 悲怆 迫不及待 孤立无援B.潦草 倔强 语无纶次 慷慨淋漓C.宣泄 诓骗 戛然而止 缩手无策D.真缔 青睐 惊慌失措 锐不可当答案:考察字形,选AB、语无伦次:伦次:条理。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C、束手无策:束:约束,捆绑。策:办法。好像手被束缚住了,无法解脱。后泛指对遇到的麻烦没有办法解决,一筹莫展。D、真谛:谛,道理。意思为:①真实的道理或意义。②最佳答案。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雨后的青山湖如出浴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B.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将其融入到集体之中,才有可能发挥出更为强大的能量。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2C.像我这样极为普通的芸芸众生的人,也许不能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但也可以使生命熠熠闪光。D.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答案:考察词语的运用,选BA选项中,“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C选项中,“芸芸众生”的意思是:芸芸: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生命。在这里“芸芸众生”与“普通”重复,所以使用不恰当。D选项中,“进退维谷”的意思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B.《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C.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D.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答案:考察文学常识的识记,选DD选项中,《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国19世纪作家契诃夫。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从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质。B.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3D.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答案:考察病句的用法。选CA选项中,成分残缺,缺失宾语,应该是“形成……的格局”,所以,应该在“多水源供水”的后面加“的格局”。B选项中,搭配不当,“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动宾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减少,应该将“减少”换成“减慢”。D选项中,“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这一句句式杂糅,修改时去掉“为积累”。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4分)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②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③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 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④ 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答案: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④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⑤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5)昨天,市博物馆馆长在博物馆的贵宾厅召见了来访的发过考古学家H教授,并邀请他本月16日市民作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由于H教授的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历丰富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因此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近年来,他考察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对文物及收藏有着深入的研究。H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双方约定讲座时间为该日商务九时,地点在市文化宫报告厅。(1)这段文字在用语得体、语言结构、标点使用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2)请用一句话将“H教授作讲座”的信息告知他人,不超过40字。(2分)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4参考答案:(1)①“召见”改为“接见”“接待”等;②“独特的研究视角”改为“研究视角独特”:③“故宫博物院”后的逗号改为顿号。(2)法国考古学家H教授将于本月16日上午九时在市文化宫报告厅作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解析:(1)①第一句为用语不得体。“召见”的意思为:上级令下级来见。所以用在本句不合适,应该改为“接待”或“接见”。②第二句为语言结构,由于前面为”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历丰富”,所以应该修改为“研究视角独特”,与前文保持一致。③第三句为标点符号有误。其中“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三个国家之间属于大并列,而“故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属于大并列中的小并列。所以,应该将逗号改为顿号。(2)告知别人信息一定要将 人物身份、具体时间、地点、讲座内容具体信息告知。8.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人物。(6分)(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2分)年度 人均阅读量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纸质体术(本)电子书(本)

 纸质阅读(分钟)手机阅读(分钟)2012 4.39 2.35 15.38 16.522013 4.77 2.28 13.43 21.70(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2分)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5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2分)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参考答案:(1)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2)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3)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解析:(1)审题“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分别陈述,将2012年与2013年的纸质图书与电子书人均阅读量、人均阅读时长做比较,写出即可。(2)两个观点都可以。但是要紧扣毕淑敏“读名著”与汪曾祺“读杂书”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此题切合时代,是用跟帖的方式。在答案组织的过程中只要做到运用比喻、读书感受分享与感悟即可。二( 3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一)故乡红叶凸 凹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6一如火烧。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7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本文有改动)【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文章分析:作者由赏香山红叶引出对故乡红叶的感叹,转而再写到父亲的辛勤劳作、默默坚守,最后一段点出红叶象征着山里的人们。9.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解析: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见文中划线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参考答案: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10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解析:“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参考答案: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11.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解析: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

 2021年高中招生文化考试8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参考答案 :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

篇三: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祺的意义 黄子平 一「现代抒情小说」

  一九八○年夏秋花甲老人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先写了《异秉》 是将三十二年前的旧稿早已遗失 重写了出来。接着写了《受戒》 。这一篇据汪先生说写之前跟一些朋友谈过 「他们感到很奇怪你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写它有什么意义?再说到哪里去发表呢?」 如今淡忘了当年的文学「语境」的人也许会对这「奇怪」感到奇怪这就叫浩劫之后的「心有余悸」么?

 事实上 《异秉》被江南的一家杂志拿去压了好长时间几经周折才发表后来也并未引起太多的人注意。至于《受戒》 因比异秉》早发表于京城则较引人注目。汪先生说 「最初写时我没打算发表当时发表这种小说的可能性也不太大。要不是《北京文学》的李清泉同志根本不可能发表。在一个谈思想创作问题的会上有人知道我写了这样一篇小说是把它作为一种文艺动态来汇报的。

 」 人们毕竟是敏感的。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意识到了汪曾祺小说在当时文坛的出现具有显而易见的 「异质性」当然直至今天这种「异质性」也未得到很好的阐明更谈不到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探讨其意义了。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 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

 一是受了点刚刚介绍过来的卡夫卡、 沙特的影响 面对荒谬的世界探讨 「生存」本身的充满了困惑和不安的尝试之作。前者依据的是五○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藉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突然出来了一篇充满了内在欢乐的《受戒》 而且这欢乐是「四十二一年前的旧梦」 是逝去的「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 。

  小说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冶生活的纠缠 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青春和古趣盎然的民俗。悲愤哀伤惶惑、 「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 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 其实是「粉饰伤痕」 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 从探讨「生存」困惑的新进作家眼中看来对生活的这种诗意化肯定也是不可接受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汪曾祺某次引述了这句北京俗语。

 他清醒地意识到其作品存有一个是否「合时宜」的问题。在当时如下的解释绝不是多余的而且也是真诚的 「我们当然是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丰富的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的病痛并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悲壮、 宏伟的作品。

 悲剧总要比喜剧更高一些。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作家本人和他的批评者都没有预见到数年后的「文化热」 、 「寻根文学」和李陀所说的「意象的激流」的出现。数年后年轻的、激烈反传统的批评家著文指责汪的小说是「怀恋传统文化」的始作俑者。汪先生说 「我看后哑然。

 」 这可以说都是始料不及的事情。

 熟悉新文学史的人却注意到了一条中断已久的 「史的线索」 的接续。

 这便是从鲁迅的 《故乡》 、 《社戏》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沈从文的《边城》 萧红的《呼兰河传》 师陀的《果园城记》等等作品延续下来的「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

 「现代抒情小说」 以童年回忆为视角 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 「人情美」  却又将 「国民性批判」和「重铸民族品德」一类大题目蕴藏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藉民生百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沈的人生况味。在「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的年代里这一路小说自然趋于式微消声匿迹。

 《受戒》 、 《异秉》的发表犹如地泉之涌出使鲁迅开辟的现代小说的多种源流写实、讽刺、抒情之一脉得以赓续。

 事实上据汪先生自己说写《受戒》之前几个月因为沈从文先生要编小说集他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读了他的老师的小说。

 「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的少女三二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

 我是沈先生的学生。

 我曾问过自己 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 有点像 《边城》 。

 」

  但是 「现代抒情小说」这一条「文学史线索」只说明了汪曾祺复出的一方面意义其乡土的、抒情的特征可能遮掩了不易为人察觉的另一面。

 二

 四○年代·八○年代

 前边讲到八○年代初的文学中大致可以分析出两大潮流。

 「伤痕反思文学」试图承继「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骨子里却弥漫着与五四时期相似的感伤情绪和浪漫憧憬。

 「生存文学」则直接从域外汲取灵感和整理浩劫体验的技巧和模式。汪曾祺的旧稿重写和旧梦重温却把一个久被冷落的传统四○年代的新文学传统带到「新时期文学」的面前。

 不妨先看看八○年代初发生的另一件颇重要的事情 《九叶集》的出版。四○年代九个较年轻的诗人的作品的选集 三十多年后重新刊印问世 立即使治文学史的人们对当年诗歌状况的理解产生重大调整。

 九诗人与汪曾祺年龄相当 其中的数位亦正求学于昆明的西南联大。其时年轻的英国现代诗人兼评论家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正在这个大学任教将叶芝、艾略特和奥登的诗介绍给了他们。

 「九叶」之一袁可嘉后来总结说 「中国三○年代的新诗运动经过前辈诗人戴望舒、卞之琳、艾青、冯至等的努力已在借鉴西方现代诗艺方面开辟出一条道路。他们结合着实际生活国家的和个人的和民族传统古典的和新诗本身的 又溶合西方现代诗艺正日益丰富着五四以来的新诗。当穆旦和一批青年诗人在三○年代末、 四○年代初在昆明西南联大开始创作的时候 他们既受到前辈诗人们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现代派诗人里尔克、叶芝、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薰陶」 遂形成了推进新诗「现代化」的四○年代的「新诗潮」 。

  四○年代的青年诗人所接受的外来影响显然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们有很大的不同郭沫若们从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中汲取营养 「九叶」诗派却与本世纪的「反浪漫」的现代主义文学相通。与时下许多人仍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去理解现代派的想法正相反叶芝、艾略特的骨子里却对古典主义一往情深。

 正是在这样的世界文学背景下 四○年代新文学 不光是诗全面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是五四以来激烈对立冲突的那些文化因子外来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社会的与个人的似乎都正找到了走向「化」或「通」的途径。明白这一点或许有助于理解何以像沈从文或汪曾祺式的「古典式」的乡土抒情小说却具有现代意味何以穆旦等一批诗人的创作在海内外越来越引起重视。

  「九叶」诗人之一唐缇回忆说 「一九四七年秋一次我去上海致远中学找汪曾祺当时我读了曾祺的许多剪报与手稿想给他写篇像样的评论可他拿出一本《穆旦诗集》 在东北印得很粗糙的 说 『你先读读这本诗集先给穆旦写一篇吧诗人是寂寞的千古如斯 』我这才细细读了这厚厚的一本诗集感到是这么阔大、丰富、雄健、有力有我从来没有读到的陌生感或新鲜感。

 」

  其实穆旦诗作的沈雄、凝重、生涩、自我搏斗的风格与汪曾祺后来的作品风格相去甚远。但当时汪曾祺也写诗并试图「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  与穆旦们有文心诗心的相通之处是毫无疑问的。

  人们果然也就读到了汪曾祺写于四○年代的那些小说。比如《复仇》 

  太阳晒着港口把盐味敷到坞边的杨树的叶片上。海是绿的腥的。

 一只不知名的大果子有头颅那样大正在腐烂。

 贝壳在沙粒里逐渐变成石灰。

 浪花的白沫上飞着一只鸟仅仅一只。太阳落下去了。

 黄昏的光映在多少人的额头上在他们的额头涂上了一半金。

 多少人逼向三角洲的尖端。又转身分散。

 人看远处如烟。自在烟里看帆篷远去。

 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

 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

 一船鸟一船百合花。

 深巷卖杏花。骆驼。

 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

 惨绿色的雨前的磷火。

 一城灯

 这是「意识流」 闪过了背剑的旅行人一生中的「各色的夜」 。现代的「意识流」小说流的却是某种很古很古的东西一种天涯漂泊感 你能分得出它是属于传统 还是属于现代汪曾祺谈到过他颇受影响的两篇中国人写的 「意识流小说」  「中国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意识流方法作品很像弗·吴尔芙的女作家林徽音福州人 她写的《窗子以外》 、 《九十九度中》 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道地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

 」

  八○年代初再读〈复仇〉这样的小说是令人惊喜莫名的须知当时的批评界还在为王蒙的小说是不是「意识流」  「意识流」洋人用得我们用得用不得而争论不休哩。人们还读到了〈老鲁〉 、 〈落魄〉和〈鸡鸭名家〉 。正如《九叶集》的出版改写了「新诗史」那样一个三十多年前就崭露才华的青年小说家被重新认识了。

 三十多年来 中国当代文学走着曲折坎坷的路 其中的一大教训是它拒绝了四○年代除延安文艺以外的新文学遗产。郭沫若机灵地转去写《防治棉蚜歌》和旧体诗词茅盾撤下众多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去搞行政巴金到了晚年才在《随想录》中大彻大悟老舍的《茶馆》若不是焦菊隐的卓见就会写成配合人民代表选举的宣传品曹禺再也未能贡献一部与《雷雨》 、 《日出》 、 《北京人》 、 《原野》水平相当的剧作沈从文转业成了文物专家冤案断送了

 胡风作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的生涯。还可以数出好些名字艾青、何其芳、张天翼、吴组缃、卡之琳、冯至、艾芜……。有人说损失最大的还不是这些在二、三○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作家毕竟他们已经写出了他们当年可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最令人叹惋的是四○年代末才廿来岁的那批大有希望的青年诗人和作家刚刚开花还来不及结果就枯萎了比如说穆旦和路翎等人。这种说法前半过于绝对后半却不无道理。

 汪曾祺将他近几年谈论文学的文字编成个集子取书名曰《晚翠文谈》 用的是《千字文》里的典 「枇杷晚翠」 。他说枇杷是常绿的灌木叶片经冬不落愈是雨余雪后愈是绿得惊人再就是花期极长头年冬天就开始着花 「你就等吧要到端午节前它才成熟变成一串一串淡黄色的圆球。枇杷呀你结这么点果子可真是费劲呀 」这「典」当然有点夫子自道的意思 「我自二十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东西比较多则在六十岁以后真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

 」

  尽管汪曾祺说他「并没有多少迟暮之思」  「没有对失去的时间感到痛借」 倘若超出个人的角度着眼于文学史则这「费劲」的感慨和自嘲就深而且广了。

 汪曾祺是四○年代新文学成熟期崛起的青年小说家在八○年代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免遭多年来「写中心」 、 「赶任务」的污染有意为八○年代的小说界「储备」了一支由四○年代文学传统培育出来的笔。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并非每一个活到了八○年代的人都能将多年前的花结成果。

 「晚」而能够「翠」 必有些特殊的原因吧?

 三

 复苏与中介

 汪曾祺说 「我赶上了好时候。

 」

  「三十多年来我和文学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完全隔绝这也有好处。我可以比较贴近地观察生活又从一个较远的距离外思索生活。我当时没有想写东西不需要赶任务虽然也受错误路线的制约但总还是比较自在比较轻松的。我当然也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带有庸俗社会学色彩的文艺思想的左右但是并不『应时当令』 较易摆脱可以少走一些痛苦的弯路。文艺思想一解放我年轻时读过的受过影响的解放后被别人也被我自己批判的一些中外作品在我心里复苏了。

 」

  这话说的是实情 也确实是汪曾祺的幸运之处。

 漫画家廖冰兄曾画过瓮中人于瓮碎之后仍作瓮状而...

篇四: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现当代文学汪曾祺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之美亓雪莹  长春理工大学摘 要:在汪曾祺的的小说中很多都是用舒缓流畅的语言写水边的环境和生活在水边的人。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多部小说的分析,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解析其笔下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并探究原因。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江南水乡; 美汪曾祺生长在高邮水乡。从小就看运河,看行船,看湖上撒网,他看到了水边美景和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耳濡目染了水患肆虐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江南水乡的生活对汪曾祺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影响与他的人生阅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创作心态,他用水一样温和平淡又让人倍感舒适的语言写水边的环境和生活在水边的人,从中体会汪曾祺对故土的感情及热爱。一、“依水而居”的环境之美对汪曾祺来说,故乡高邮的大运河堤坝就是自己儿时的小天地,小时候的汪曾祺常常蹲在大运河的堤坝上,看波光粼粼的大运河,看运河中的大船和打鱼人,看运河两岸的垂柳和飘飞的苇絮,他的童年时光是在水边度过的,故乡的水成了汪曾祺幼年时代最宝贵和美好的记忆,水带给他的美好回忆让他深深地爱着自己故乡的水,这种热爱经由漫长岁月的催发,渐渐融入到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中,对他的创作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水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常常作为小说人物生活的环境而存在,我们可以从他的多部短篇小说中发现水的踪迹,在他的作品《大淖记事》的开篇,他用舒缓平淡的语言来描述不同季节时不同的水边风光:“淖是一片大水。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汪曾祺《大淖记事》第 1 页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四时佳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画中的水似乎缓缓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汪曾祺从小就生活在水边,水温润了他的少儿时代,也滋养出了他平淡自然的性格。汪曾祺爱水,对水的喜爱让他在创作时总是不自觉地用水来作为小说的背景,有时甚至成为整篇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汪曾祺有时候也会通过对周边景物的描画来从侧面写水,如:“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 一种水鸟 ),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第 36 页芦花、芦穗、蒲棒、浮萍等这些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痕迹的景物在小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带领读者去细细领略江南水乡的恬淡清新,让读者沉溺在水乡美景中不可自拔。二、阴柔婉丽的女性形象之美汪曾祺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生长在水边,具有着如水的美感,阴柔婉丽。而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溪水一样明净的少女,另种是如同湖水一般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底下却波澜起伏的女人。

 ( 一 ) 明净如水的少女汪曾祺是一位擅长描画少女的作家,他在描画那些具有纯真美好品质的少女形象时,描画的大多是少女们各自不同的神情,他喜欢在水乡的温润碧波中淡淡描摹少女们的情态,通过她们来传达清新甜美的水乡记忆,如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是这样描写巧云的外貌的:“长成了一朵花。眉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眯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汪曾祺《大淖记事》淡淡几笔,就为人们勾画出一个清丽动人的少女形象。再看《受戒》中对小英子两姐妹的刻画:“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汪曾祺《受戒》也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少女们娇俏动人的神态,她们既不会涂脂抹粉,也不精于将自己如何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给人一种干净温润中又透着活泼明快的感受,如水一般让人倍感舒适。汪曾祺作品中的这类少女形象都是干净明澈的,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隐含着的发自内心的期许,那些萦绕作者在心灵的,永远是关于少女的梦,它们干净柔美而又温暖人心。( 二 ) 波澜起伏的湖水女人湖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将深处的汹涌暗流掩盖在自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省社科基金项目 , 诗与画谐 : 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创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012B200。

 28在《说吧,房间》里,林白直接表达了这样被语言交织的生命体:“我心里拥挤着许多东西,不管我在做什么,到街上买东西、做饭、洗衣服、上厕所,甚至在跟南红说着话,我要写东西都会在我的脑子里奔腾,它们真像是大海里的水,层层叠叠,一浪又一浪。但它们没有舒畅道的通道,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出来。我脑子里出现的是某件事的开始或结局,某个人无法忘记的面容,某阵心疼的疼,某时生气的气,但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把它们写出来。”当生活被坚硬的现实拥堵时,语言也会变得不流畅而不温软。当生活支离破碎之时,语言也是零散的。丰富的语言和丰盈的内心是拥抱在一起的。拉康认为,“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 [5] 这种语言的无意识体现在对词语的选择、排列和组织上。小说里写到南红的一次生日宴会。“南红觉得自己一生的生日都在那个堆满水果的 N 城房间里过完了。”类似的句子结构有,“我的青春年华,全部凝固在十九岁的那一小截时光里,往后的日子只是这只杯子里渗透的一点点,而它们很快就被蒸发了。” 林白的小说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一定的创作时期出现很多用括号中的语言,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说吧,房间》,《致命的飞翔》等比比皆是。就像很快打出了一个字,那是长久以来各种经验的不知觉地轻易地流出。在一定时期,最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当无意识被习惯被强化成一种意识,后面她以另一种意识取消这种无意识存在着一种潜在性,这种潜在性是语言的事先潜伏。林白的语言观也是和拉康的“语言先于无意识”是相符的。她说“我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那些字词,句,像水泡一样,从世界的深处浮上来。时间的刻痕层层叠叠,它们挣脱了岁月,一路浮上来,向我奔跑……” [6]林白的小说,铺满了唯美的语言。她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带着一种兵荒马乱的意味。“深渊”“短兵相接”是她最爱的对存在的表达。甚至又携带着几分血腥与残酷。正如她说,“只有恶,才充满了力度和美。” [7]这是属于她对这个世界的期待,是对自我生命别致而华丽的把握。不必苛责她如此感性,这并不妨碍对所处境遇的思考。我们看着感性的文字,流着感性的泪,也终有一天,我们会用我们的感性完成对感性的超越。参考文献 :[1] 林白 . 致命的飞翔 [M].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2] 林白 . 说吧,房间 [M].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3] 穆斯达法 · 萨福安著 怀宇译 . 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思想概述 [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4] 赵一凡 .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 [M].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7.[5][6] 朱立元主编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 林白 . 时光从我这里夺走的 你又还给了我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己平静不兴、波澜不惊的表面下。这一类型的女人,表面上波澜不兴,性子也温婉柔顺,既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贪图享乐,甘愿在生活中扮演着毫不起眼的角色。但是,当命运的不公加诸到她们身上时,她们所爆发出来的那种巨浪般的抗争,却又让人惊叹不已。《大淖记事》中的巧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父亲受伤瘫痪在床,自己又被号长玷污了身子,喜欢的小锡匠十一子也被号长带人打伤时,面对这些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巧云既没有像寻常妇女一般只会哭天抢地,也没有在金钱和权利的诱惑面前屈服,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像大淖其他的姑娘媳妇们一样,干起了挑货的活。她的性子温婉,但面对命运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时,又能够用那看似柔顺弱小但却坚韧的身躯掀起滔天巨浪,用水一般永不停止流淌的精神顽强地与困难抗争到底,最后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小姨娘》中的章淑芳爱上了自己的校友宗毓琳,于是借着借书的名义和他发生了关系,当事情被外公知道并重罚时,她也不哭不闹,毫不退缩,在严厉的家规面前用沉默捍卫自己的爱情,最后,在被赶出家门和放弃爱情面前,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和自己的爱人远走他乡。三、湖光水色里的绮丽爱情在无边的湖光水色中,生活在水边的小儿女们被水滤掉了肉欲的杂质,呈现出思无邪的纯净特质,水成了少女们青春、爱情的成长媒介。《小学校的钟声》中,少男少女们那种朦胧的爱恋就发生在水边的渡船上,《受戒》中小英子正因为是都在芦苇荡的深处,她才敢大胆地说出要给明子当老婆这样的话,正是借着大淖的沙洲、茅草、月色,巧云才让自己的爱情由朦胧变明朗。在小说《受戒》中,不管是荸荠庵飘逸着世俗烟火气息的生活,还是小英子家淳朴温馨的普通人家的小生活,无一不体现出和谐而又温馨的人情世事,这样的人情和水一起,共同描绘出一幅纯净美丽而又温馨平淡的画,在这幅画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天真烂漫的恋情就成了点睛之笔。在小说的最后,汪曾祺用他平淡却舒适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清新明丽的水上风情,在这里,无论是飞翔的水鸟还是长脚的蚊子,亦或是随风摇曳的芦穗和通红的蒲棒,它们都在宁静恬淡的水乡自由自在地生长,多彩喧闹的芦苇荡和小说主人公的率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意境。有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美誉的汪曾祺是一位能够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作家,他用自己水一样舒缓流畅而又朴素自然的语言为读者们构筑出一个又一个清新美丽的小世界,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清新温润的气息,浸润在水中,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故乡高邮的迷恋和喜爱,也能够体会到水对他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促使他贴近生活,用一双被水滋养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微小而平淡的美好,再通过他的生花妙笔将这些美好展现在众人眼前。参考文献:[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李平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黄春慧,韩伟表 . 中国散文化小说中的水情结 [J]. 求索,2008,1:166-168.上接 (第 26页 )

篇五: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NXUE 因匡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还独自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O汪曾祺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呢!”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乌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嘁嘁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产’///吖/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什么。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蜡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侍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故乡的乌啊JI>o∞HI田oLAz冈㈦川⋯幽铉毽暖暖万方数据

 夏I手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摘的花。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竞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着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那时候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地画一个枕头花样,把一切再恢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那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JI》o∞工一叮。广>z一懒惭情慌一够糕瓣隧万方数据

 蚝№¨E 困目渐暖起来。花园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灵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因内房屋而拆掉了。荷花像是清明栽种。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红色的小觜子冒出了水面,夏天就来了。赞美第一朵花。荷叶上哗啦哗啦响了,母亲便把雨伞寻出来,小莲子会给我送去。大雨忽然来了。一个青色的闪照在槐树上,我赶紧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处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顶的芦柴上,听水从高处流下来,响极了。訇——,空心的老桑树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来越黑了,雨点在我头上乱跳。忽然一转身,墙角两个碧绿的东西在发光!哦,那是我常看见的老猫。老猫又生了一群小猫了。原来它每次生养都在这里。我看它们攒着吃奶,听着雨.雨慢慢小了。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那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上,回去了。大伯母的女儿,堂姐姐看金鱼,看见了自己。石榴花开,玉兰花开,祖母来了,“莫掐了,回去看看,瓶里是什么?”“我下来了。下来扶您。”槐树种在土山上,坐在树上可看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门里是什么岁月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随即又关上了。水咚咚的滴回井里。那边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眼前。家里宴客。晚上小方厅和花厅有人吃酒打牌。(我记得有个人吹得极好的笛子。)灯光照到花上、树上。令人极欢喜也十分忧郁。点一个纱灯,从家里到园里,又从园里到家里,我一晚上走了无数趟。有亲戚来去,多是我照路,说哪里高,哪里低,哪里上阶,哪里下坎。若是姑妈舅母,则多是扶着我肩膀走。人影人声都如在梦中。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平日夜晚园子是锁上的。小时候胆小害怕。黑魈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相信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土地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后面,花树下,冉冉的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李金锋荐自《中国校园文学》2018年第6期插图:姚腊远)F和责编:周正旺JI>o∞HI田oLAz冈㈨川⋯凼舛瑟隧赡万方数据

篇六: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2 2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 101 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 101 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 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〇年五月五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所见,他没有大喜也没有大忧,无欲望亦无追求,这样的恬淡情境是作者欣赏的。

 B.老人"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这境界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都市闲人有相似之处。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

 D.作者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买各种新鲜菜蔬,也可以说是一个"闲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3 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

 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

 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状态上,取舍之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

 3.汪曾祺在《揉面——谈语言运用》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本文题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

 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4.文章结尾说 “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间 金仁须初听“仙岩”“既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既海是小海,或考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爱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瞌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 --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大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 40 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 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泥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 7 万兵力打败荷坚的 15 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一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肥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展”。

 正如钱钟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

 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 40 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 49 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既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给写作内容限定具体的地理空间,神话传说丰富了文化色彩。

 B.文中对历史人物身世的叙述,把谢安作为重点,并与谢灵运形成对比,突出其风流倜傥和雄才大略。

 C.谢灵运与山水诗的亲密关系证明了钱钟书先生有关山水诗的论断,引出下文两位谢氏名人对山水的领悟。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但以“山水”贯之,繁而不乱,又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深入分析其人文内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对梅雨潭的风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因此,本文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B.《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是谢安等名士纵情山水的真实记录,当时他们共赏永嘉春色,饮酒赋诗,抒写人生感慨。

 C.与山水互为知己是李白推崇谢灵运的主要原因,他曾梦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云游天姥山,以此抒发恃才傲物的情怀。

 D.山水诗使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中国诗歌和绘画题材,开启了乐府诗及唐代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创作。

 3.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4.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A; 3.①“闹市”与“闲民”形成对比。外界生活热闹、繁杂,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清静、简单甚至一成不变,外界的闹越发显出老人的“闲”。②“闹市”与“闲民”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闹”市之“闹”代表的是生机与繁华,儿女生活安定,粮价稳定,老人才能够保有这样的“闲”。

 4.①与世无争,内心淡定。拒绝过繁杂的生活,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内容不变。②卓有智慧,看透世事。多变的时局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住在闹市却能闹中得静。③无为中有为,简单中有精致。将拨鱼儿做成一种绝活,连擅长做菜的汪曾祺都做不来,简单中自有一种精致。

 解析:1.“并没有介绍”错,是没有详细介绍。“当年一定是一个智者”的说法太绝对,当时是否真的无忧无喜?也许是成为老人后才这样,汪曾祺也并不肯定,汪曾祺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的现在。

 2.没有比喻修辞。

 二、答案:1.B; 2.C; 3.首先应回答不赘余。“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强调弘一法师在文化界的身份地位和在此山水间获得的成就、禅意,使读者看到仙岩、瓯海对现代文化名人的吸引力,让现代人心驰神往。“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进一步丰富仙岩、瓯海的文化内涵。

 4.“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可是朱自清先生写过了,作者就不愿重复。而且也觉得写来也不一定比得上朱先生的。所以作者另辟蹊径,不直接描写美景,而是借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来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谢安、谢灵运、弘一法师等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山水有禅意”,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解析:1.B.“谢安作为重点,并与谢灵运形成对比”有误,本文谢灵运也是写作重点,二者并不是对比关系。故选 B。

 2.A.“本文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有误,作者只是不再描写它们,而是从新的角度去表现;考生对朱自清的散文可能比较陌生,但从文中内容应该可以判断出来,如“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未先生已经描述过了”。B.“共赏永嘉春色”有误,应为“会稽山”或“山阴县”的景色;相关内容从《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可知。D.“开启了乐府诗”有误,乐府诗在汉代就有。故选C。

篇七: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13 年第 4 期 总第 100 期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our n 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 N o .4 ,20 13 G eneral ,N o .100 废 名经 典小说 解析 王 宁宁 ( 北京开放大学 ,北京 ,100081) 摘要 :废名是 中国现代 文坛特立 独行 的作 家 ,在小说创作上 ,他 率先突破传 统叙 事模 式和 情节结构。

 以 其诗化的语言、散 文化的结构 、心 象的拟想、理趣 与禅趣 的渗透 与融汇。开一代小说创作 多样 化风格之先河 ,

 显示 了与众 不同的审美个性 。为后来 的作 家创 作提供 了可借鉴 的经典范例。

 关键词 :废名 ;田园诗 化小说 ;心象小说 ;理趣 小说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346(2013)04- 0087—06 废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人们称他 是上世纪 30 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 一个 田园小说家,上世纪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 被誉为 “ 废名风”。【l】同时,废名也是与现代文 学主流格格不入的边缘作家,是作品数量不多, 但 影响很 大的小说文体 家。与其成就 和名气极 不相协调的是,读他作品的人很少,理解他作 品的人更少。他的作品曾被认为是现代第一难 懂的作品,只有他的老师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 的知音。周作人曾如是说:

 “ 废名之貌奇古, 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

 所写文章甚妙,但此是隐居西山前后事,《莫须 有先生传》与 侨))皆是,只是不易读耳。嘞 文学 评论家刘西渭称废名的作品具有 “ 像海岛一样 永久孤绝 的命运 ,不过 , “ 无论 如何 ,一般 人视为隐晦,有时正相反 ,却是少数人的星 光”。[41 一般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废名 要么是只字不提,要么是寥寥数语。上世纪 8O 年代初以来,废名如同出土文物一般,越来越 受到文坛评论界的重视,生前死后都异常寂寞、 在 中国和世界都被忽视 了的废 名渐渐地成为倍 受研究者瞩 目的热点作家。鲁迅对青年作家,

 特别是以乡土文学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一向 多鼓励支持,但对废名却有所保留,评价不高。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J、说二集 导言》吼 中曾 说:

 “ 后来 以 ‘ 废名 ’ 出名 的冯文炳,也是 《浅草》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 来。⋯⋯ 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只见其有意 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鲁迅甚至有些刻薄地 说:

 “ 写文章 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 称 ‘ 废名’ 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 废名’ 就 是名 。要于社会毫无 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 也不立 ,要真 的废名 ,必须连 ‘ 废名 ’ 这笔名 也不署。” 如果回到历史现场,鲁迅对于废名的 批评是切中要害的,但是从 20 世纪中国小说的 整体发展来考察 特别是从小说的审美风格发 展与影响而言,废名是不可废除的,并且具有 与众不同的价值。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小说作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简介:王宁宁,女,山东文登人,北京开放大学跨学科学院副院长 ( 主持工作) ,教授。

 87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总第 100 期) 2013 年 8 月 25 日 家,废名影响了上世纪 30 年代 的京派代表作家 沈从文、卞之琳 、芦焚 、何其 芳 以及新 时期上 承京派下启寻根 的汪曾祺等人。

 废名一生 留下 的文 学作 品有三部短 篇小说 集 ((竹林 的故事》、 E园》、《枣》以及三部长篇小 说《桥》、《莫须有先生干专》、《莫须有先生坐飞机 以 后》,还有一些新诗和散 文 。如果 以废 名 30 岁 为界,其小说创作大致可 以分 为两个 时期 。第 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 《竹林 的故 事》和长篇小说 《桥》等;第二个 时期 的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 。

 “ 诗化 ” 、 “ 田园 牧 歌 ” 是他第 一 个 时期 的主 要 风 格 ; “ 现 实 性 ”、 “ 涩味” 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 。

 一、 情境结构的 田园诗化小说 :

 《菱荡》 田园诗化小说主要是指具有浓厚文化底蕴、 描写独特的人情风俗、侧重于对人生的诗化感 觉、(区别于传统小说注重情节、结构与叙事要 素)着力营造情调(或情境或情趣) 、意境(或意 味或诗趣) 、氛围 (或气氛或风韵) 的抒情小说。

 《菱荡》是废名田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作 于 1927 年 l0 月,后收入小说集 《桃 园》,这 是 一篇诗情画意、田园牧歌般的短篇,也是一篇 几 乎没有故事而 单纯 以 “ 情境 ” 构成 的小 说 ,

 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最能代表废名早期风格,

 诗意乡趣,恬淡平和,历来为读者所喜爱。

 《菱荡》的语言极其精练,具有唐诗绝句的 简洁与洗练,明显表现出受到中国诗词影响的 特 点,是一 曲诗意 昂然 的淳朴 的牧童短笛 ,一 首恬静和谐的唐人绝旬。废名 自己说:

 “ 就表 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 写小说同唐人写绝旬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 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 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 肯多浪费语言。⋯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 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 88 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网 这篇 小说 上半部分主要描 述 了以菱荡为中 心的陶家村 的风 土人情 和历史传说 ,下半部分 主要描写了主人 公陈聋 子的 日常 生活片段 。小 说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写 “ 情境 ”,人物似乎不仅 是因 隋境 ” 而 存在的 ,而且是 隋境” 的点 缀和 自然 的组成部分 ,为人们描绘 的是一幅山 美水美人亦美的中国山水写意画。

 “ 菱荡垂钓” 的图景描写:

 “ 菱叶遮蔽 了水 面 ,约半荡 ,余则是 白水 。太阳当顶时 ,林茂 无 鸟声 ,过 路人不见 水 的过去 。如果是 熟客 ,

 绕 到进 口的地方进 去玩 ,一眼要上下 闪,天与 水。停 了脚 ,水里唧 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 一个 的声音填 的 ! 偏头 ,或 者看见一 人钓鱼 , 钓鱼的只看他 的一 根线 。一声不响 的你又走 出 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 过客。

 这样的人,总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深的, 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 。” 在小说 中虽然所 占篇幅不 多,但在文 中具有 重要 的点题作 用 ,

 是作者心境的折射。菱荡得名于菱叶半荡。菱 荡是这里一切生命的源泉,绿树,青草,菱角, 陶家村的百姓都离不开它的的滋养。菱荡不仅 是乡下人,城里人乘 凉嬉戏 的去处 ,尤其是垂 钓者 乐 以忘忧 的 世外 桃源 。在这 “ 天 与 水 ” , “ 只看他 的一根线 ” 。

 “ 菱 荡垂钓 ” 的世 界里, 尘世的一切悲欢离合和纷扰烦恼全部被抛弃和 忘却,心中只有怡然 自得的享受。这正是 《菱 荡》中充满诗情禅趣的一段精彩描写,是所谓禅 家苦寻人生真蒂过程所幻化的无人无声的幽深 清远 的境界 ,也是作家 内心思想情 感的艺术折 射。

 “ 林茂无鸟声”,一派宁静的景象,而绕到 深处,

 “ 水里唧唧响” 更加衬托出菱荡的静寂, 加之垂钓者 的专注与凝神,尽显禅意盎然 。

 废名以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的态度,描 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在一定意

 2013 年第 4 期 王宁宁:废名经典小说 解析 义上流露 出他对故 乡、乡 间父老 以及千 百年来 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这 种写法对沈从文 的《边城》等 小说创作产 生 了很 大的影响,更在汪 曾祺 的《受戒》、《大淖记事》等 小说中得到 了发扬光大 。沈 从文 曾在 《论 冯文 炳》一文中说 :

 “ 作者 的作 品,是充满 了一切农 村寂 静 的美 。差不多每 篇都可 以看 得到一个 我 们 所熟 悉 的农 民,在 一个 我们 所 生长 的乡村 ,

 如我们 同样生活过来那样 活到土地 上 。不但 那 农村少女动人清 朗的笑 声 ,那聪 明的姿态 ,小 小的一条河,一株孤零零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带牛粪气味 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 ,也是仿佛把书拿 来就可以嗅出的。作者所显示的神奇,是静中 的动,与平凡的人性的美。用淡淡的文字,画 出一切风物姿态轮廓。” 《菱荡》是废名 “ 纯正艺术风格 ” 的代表, 语言淳朴而恬淡 ,充满诗情 画意 。这 类作 品大 多是以 “ 情趣” 胜,情趣的极致其实就是所谓 的 “ 意境” ,是 “ 静中的动 ,与平凡的人格的 美”。周作人指出,废名小说的独特文体价值, 在于 “ 文章之美 ”。

 二、小品连缀的心象小说 :

 《桥》 废名的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作 “ 美文 ” ,其 中,把奇幻美妙的境界发展到极至的是《l 。正 如卞之林所说:

 “ 废名写小说 ,应以《桥》上卷 为达到高峰。《莫须有先生传》是他另一个小说写 作奇峰。” 嘲 徜 是废名 1925 年开始创作,历时十多年 的精雕细刻之作。缔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上部 大概是在 1926 年完成 的,而下篇则应该是在 1926 年至 1932 年期间所作,和《莫须有先生传》 几乎是同时完工的。上部风格清新明快,下部 中明显加入了一些庄禅的玄想和思考。姊 的每 篇各章可以各 自独立存在,但上下又互为勾连, 笼统来说它主要描 写了三个美慧 的少男少女的 故事。

 其实从某种 意义上说 ,奇幻 美妙 的《桥》没 有什么故事性 。

 “ 读者 从本书所得 的印象 ,有 时像读一首诗 ,有 时像 看一幅画 ,很 少的时候 觉得是在 ‘ 听故事 ’ 。” 小说主要侧重描 写的是 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情绪体验 。

 l 的结构没有一 般的情节小说 的形式规范,严格地说,((桥)) 只是 由 43 个独立成章 的山水小 品连缀而成 。几乎每 一个章节都营造了某种 “ 美化的境界” ,表达了 某些 “ 诗意和 内蕴 ”。比如有描绘风俗人情的醇 郁朴讷,有抒写对人生命运 的感 念与超脱 ,有 表达对世间万物的兴会与参悟 。它们连贯一气 , 又共 同营造 了一种镜花水 月般 令人神往 、令人 忧伤的如烟似梦的境界。((桥》,也就是一座引领 读者远离都市喧嚣与浮躁通向古朴恬淡的理想 之桥 。

 朱光潜把《桥》称为 “ 破天荒” 【s】的作品:

 “ 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 有过这种文章。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 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 伍尔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 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铺 有所脱化而却无 所依傍 ,它 的体裁和风格 都不愧为废名先生 的 特创。” 《桥》分上篇下篇两个部分。上篇写的是程 小林和童年伙伴史琴子的青梅竹马之情,天真 烂漫 的童年 生活 ,乡塾趣 事 ,写得诗 情 画意 ; 下篇写的是十年之后程 小林 、史琴 子和琴 子表 妹细竹之间的日常生活,他们游山逛寺,赏花 画画,访故探幽,三人相互爱慕,真情如水, 写得饶有意趣 ;三个年 轻人之 间构成 了微妙 的 特殊的感情关系,尽管小林神往细竹的单纯无 邪和明丽活泼,但是在未婚妻琴子和无法改变 的农村宗法面前,他还是安分从命。这里绝无 89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 100 期) 2013 年 8 月 25 日 《红楼梦》宝黛钗之间的浓重悲剧气氛,有的只 是毫无邪念和愤怒 的融化于美好 的 自然世 界的 真挚的情感和淡淡的悲哀与怅惘。

 废名 曾说美是他写 《桥》时的哲学 。因此正 部小说是山美水美人更美。无论是程小林和史 琴子的童年生活,还 是加进 细竹 之后 的三人世 界 ,最终都 归结为对美的表现 。对于美 的事物 和美的情 感的描绘与表现 ,都是废名倾力所 为 的审美追求 。废名相信 :只有作 为审美 现象 , 人世 的生存才有充足的理 由。对美 的执着 ,使 得小说中的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 均变得美好和谐 。以唯美 的眼光观察 世界,想 象世界 ,一切冲突与矛盾势必会被 淡化,眼前 的焦灼与 困扰势必会被 忽略,心 灵将得到安适 与超脱。因此说 《桥》是一部成人童话不为过。

 《桥》中的人物过着如童话一般的田园牧歌式的 生活,三人才会摒除杂念 ,怡然 自得 。缔 不是 对彼岸的憧憬,而是对日常生活的升华与美化。

 作家认为美好的人生就存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之 间,远离苦难,超越焦虑的《桥》就存在于对于 日常生活的审美态度之中。

 《桥》被认为是废名的一部晦涩难懂的长篇 小说 ,从某种 意义而言这 是一部心象 小说 ,它 营造与组织了大量意念与心象 。唐代王昌龄说 得 好 :搜求于象 ,心入 于境 。

 “ 象 ” 与 “ 心 ” 是小说中两个同等的维度。心象小说是指废名 在文学创造的 自由联想 、意念流动 、观念 生成 中拟想的情境小说,既是非实有 的心象 的书写, 也是具象化的意境的营造。

 例如《桥》“ 灯笼” 中的描写:

 “ 这时小林 徘徊于河上,细竹也还在大门口没有进来。灯 点在屋子里,要照见的倒不如说是四壁以外,

 因为琴子的眼睛虽是牢牢的对住这~颗光,而 她一忽儿站在杨柳树底下,一忽儿又跑到屋对 面的麦垅里去了。这一些稔熟的地方,谁也不 9 0 知谁 是最福气偏 偏赶得上 这一位姑 娘 的想象 ! 不然就只好在夜色之 中。” “ 琴子答,眼睛依然 没有离开灯火 ,—一 忽然她替 史家庄 唯一的一 棵梅花开 了一树花 ! 这是一棵腊梅 ,长在 ‘ 东 头 ’ 一家 的院子里 ,花开的时候她喜欢 去看 。” 史琴子点灯坐在屋里 “ 意念花开” 的情境描写, 不是现实化描写,而是拟想化的描写。细读文 本 ,可感 受作者所 谓 “ 心象 ” 小说注 重想象 、 开掘心里真 实、虚化现实 的创作特 点。琴子人 坐在屋里望着灯 光,心 却早 已跑到外面 , “ 她 一忽儿站在 杨柳树底下 ,一忽儿又跑到屋对面 的麦垅里去 了” ,全都 是琴子心灵 的 “ 拟境 ”。

 琴子 “ 忽然她替史家庄 唯一 的一棵梅花开 了一 树花”。也是她心灵的想象,现实中的梅树并没 有真正开花,这都是琴子意念中的花开。这些 就是《桥》中的 “ 心象 ” 描写,是作者废名在创 造性的 自由联想中生成的一个个拟想性的情境。

 通...

篇八: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 982年2月初版, 列入“北京文学创作丛书”。

 该集选取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1 6篇。

 写于1 944年至1 947年的《复仇》 等4篇曾收入作者的短篇集《邂逅集》 。

 写于1 961 年至1 962年的《看水》 等3篇曾收入作者的短篇集《羊舍一夕》 。

 写于1 980年至1 981 年的9篇或取材于当代的现实生活, 或是几十年前故乡 生活的回忆。

 其中, 《受戒》 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与村姑小英子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萌生出天真的爱情为线索, 展现南方水乡 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 古老淳厚的民情风习和“荸荠庵”的和尚们半僧半俗的特异生活场景。

 《大淖记事》 则在带有原始韵味的乡 俗风情的渲染中, 描写了一场有邪恶势力插足的爱情角逐:

 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的女儿巧云产生了纯洁的恋情, 保安队的刘号手糟蹋了巧云, 并把十一子打得奄奄一息。

 但在与命运的抗争中, 他们的爱情追求表现了劳动者生活意志的顽强和爱情的纯真。

 该篇获1 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以上两篇在作者的小说中最具影响。

 《岁寒三友》 描写画家靳彝甫在两位朋友穷途末路时, 慨然变卖自己珍藏多年的传世之宝资助友人, 患难之中见真情。

 《异秉》 是一出略带苦涩意味的生活小喜剧:

 卖卤味的王二惨淡经营而致小康, 不得志的友人们以“命好者必有异秉”而逼问, 并很快有人去验证自身。

 《寂寞和温暖》 描写女科研人员沈沅安于农业科研的寂寞, 也感受到周围人们的温暖。

 即便是在她被错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后, 从同志间得到的仍是潜藏的热流, 表现出普通劳动群众的善良品格。

 上述小说以散文笔调描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画, 讴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人性美、 人情美。

 作者追求把作品“写得很美,很健康, 很有诗意”, 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 是引人向上的, 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汪曾祺:

 《关于<受戒>》 )。

 卷首有作者《自序》 。

 现、 当代短篇小说集。

 汪曾祺著。

 更加执著,

  知识来源: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汪曾祺年入中学读书。

 1 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学习时, 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40年代初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就是沈从文所开的“各体文习作课”的作业。

 1 943年大学毕业后, 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 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

 1 950年调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北京文艺》 编辑。1 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 先后任《说说唱唱》 、 《民间文学》 编辑。

 1 962年调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邂逅集》 、 《羊舍的夜晚》 、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 《沙家浜》 等。

 此外还发表过散文、 文学评论及诗歌等。

 汪曾祺的小说受沈从文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与世态人情, 故事性不强, 散文式的笔致如行云流水, 潇洒飘逸, 具有乡土的、 抒情的特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于1 956年获北京市戏曲会演剧本奖, 短篇小说《受戒》 获1 980年北京文学奖,短篇小说《大淖记事》 获1 981 年北京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 获《芙蓉》 文学奖。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理事。

 1920—现、 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 926年进小学读书。

 1 933

 知识来源: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010 年 3 月第 7 卷 第 3 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r.2010Vol.7 No.3汪曾祺的小说在一段时间内 被称为是“非主流”小说, 也有人针对他的作品提出 “无主题”的概念, 可能这些评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汪曾祺小说自 身的特点造成的, 如散文化的语言, 诗化的意境和大量风俗人情的描写等。文学史中称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的作品 “在题材上的摄取和艺术的处理上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 但他们都注重地域风情的描写,注重挖掘平民生活中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追求在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味儿’ 。

 他们的作品与那些注重‘ 国民性批判’ 、‘ 重铸民族性格’ 的作品有明显的差异。”①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林斤澜、刘绍棠, 单说汪曾 祺, 若是你读过他的短篇小说, 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上面那一段话的意思了 。因为不同于 17 年革命浪漫主义的主流文学, 也迎合不了当时大多数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热情, 汪曾祺的小说不太受重视, 研究者甚少。

 然而, 从 80 年代开始, 在文坛和评论界却掀起了 一股“汪曾祺热”, 虽然汪曾祺 40 年代便开始发表作品, 但真正被评论界接受和认可却是在他写了 《受戒》等一系列小说之后, 《受戒》 甚至被选到高中语文读本中。

 因此, 有人说汪曾祺是“大器晚成”的作家。

 究其原因,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 其小说中所蕴含的 “和谐”美被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所发现, 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中, 其小说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越来越让人们惊喜。曾经有研究者认为京派小说的创作方法是 “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②, 因为京派小说家倾向于回归自 然、描绘理想境界和奇风异俗, 并和着作者自 有的抒情, 审美上追求和谐而摈弃崇高, 疏离政治而非干预政治。

 同时, 京派小说在创作中将描绘社会现象与“写梦”相结合又以后者为主, 以展现健康自 然的人性和人生状态为主导, 因此往往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作为京派小说家沈从文的弟子, 汪曾祺的小说与京派小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以上这些特点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显而易见,比如其小说中和谐的自 然风光与人情、人性。汪曾 祺的小说着力展示的是故乡 里下河地区 30 年代的田园风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名城, 京杭运河从城边潺潺流过, 高邮湖烟波浩淼的湖水, 湖边紫红的芦芽, 灰绿色的蒌蒿, 还有雪白 的丝穗, 碧绿的沙洲。比较著名的一段描写是《受戒》结尾的两段:英子跳到中舱, 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 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 软软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长脚蚊子, 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 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 擦着芦穗, 扑鲁鲁鲁飞远了 。《大淖记事》的开篇如下:春初水暖, 沙洲上冒出 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篙, 很快就是一片翠绿色了 。夏天, 茅草、芦荻都吐出 雪白 的丝穗, 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

 秋天, 全部枯黄了 …… 冬天, 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 。但真正体现和谐的并不是这自 然风景, 而是在美丽自 然的衬托下有着一群美丽的人和事。

 他的创作一直致力于表现美的事物, “我觉得文艺应该写美, 写美的事物。

 ……美, 首先是人的精神美、性格的美、人性美。

 ”③汪曾祺说自 己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 觉得“儒家是讲人情的, 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④。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是较早具有返回传统意向的作家。

 汪曾祺说:“我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

 ”⑤汪曾祺从两个大的方面实践了他的回归之愿:

 传统的精神价值和传统的审美经验。从传统的精神价值而言,汪曾祺认为自 己受儒家影响较深, 继承了 儒家“爱人”的传统, 这种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和“修齐治平”的伦理主义精神境界处处渗透在他的小说中:

 如《鉴赏家》中画家季民与果贩叶三之间也有着俞伯牙、钟子期一般不渝的友情。《徙》写小学教员高北溟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权势的排挤, 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清高方正的品格, 为了 恩师的遗稿能被刻印,他省吃俭用,甚至不惜牺牲爱女的前途。

 谈甓渔、高北溟的身上体现出 读书人的正直善良和多情重义的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羊舍一夕 》中的四 个小工团结友爱,《安乐居》中的酒友们友爱共处,《大淖记事》中锡匠与挑夫们睦邻友好等等,都展示出 真率的人性,质朴的人情。在他的作品中, 自 然环境的属性与人物的精神风貌高度契合, “气氛即人物”的意旨浑然天成。汪曾棋笔下的高邮人物根植于传统社会土壤之中, 生活在这一世界中的人物———船工、药工、瓦匠、锡匠、挑夫、医生、和尚, 多具有善良诚挚、忠厚本分、轻财厚谊、忍让博爱的美德。《故里三陈· 陈泥鳅》中的陈泥鳅挣来钱除了自 己花销外, 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并且嘱咐千万不要说出 去。

 《茶干》中的连老板待人热情诚恳,没论汪曾祺短篇小说的和谐美胡忱(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

 从 80 年代开始, 在文坛和评论界却掀起了 一股“汪曾祺热”, 其小说中所蕴含的“和谐”美被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所发现。

 本文试图从内 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论述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 并探讨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

 汪曾祺; 短篇小说; 和谐美105··

 有人们通常观念中生意人的精明狡猾、唯利是图,他做生意靠的是勤快和实诚。

 《七里茶坊》中的掏粪工人老乔、老刘、小王在劳动时特别关心年长体弱的 “我”,执意不让“我”下粪池凿冰,只干点轻松的活。

 当 老乔、老刘和“我”三人得知小王为结婚的经济拮据而愁眉 不展时,立马凑钱,解除了 小伙子的心头疙瘩,四人宽厚体贴,诚挚互助。《岁 寒三友》中的靳彝甫为了解救两个朋友的困苦,慷慨卖掉自 己珍爱的田黄石。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意蕴之美, 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与汪曾祺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 和受这种影响后所持的审美理想有关。

 西方人认为汪曾祺对现代机械文明制造出 的工业文化难以接受, “渴望保持中世纪贵族文化的人文弹性和精致情趣”⑥。确实, 他众多作品都流露出 对古典文化的留恋, “写小说是写回忆”就反映出 他深深留恋那份平淡、典雅、和谐的生活及其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他在谈到自 己为什么会写《受戒》的时候说道:

 “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

 美, 人性, 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⑦菩提庵里的和尚从不墨守陈规:他们娶妻生子、打牌赌博、抽烟喝酒唱邪歌; 他们吃肉不瞒人, 还会神情庄重地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 当家的仁山和尚从不穿袈裟, 袒露着黄色肚子, 不衫不履地四处走动。充满灵气的青山碧水激起了和尚们固有的人类灵性, “和尚”这一职业一改禁欲式的折磨, 而变为一种安逸、 逍遥的人间生活。

 作者回忆起写这些和尚时说:

 “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 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 他们皆不缺少, 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①⑦大淖边的姑娘们“嘴里不忌生冷”, “在男女关系上比较随便”,只有一个“情愿”的标准, 这种坦荡与开放的性意识也恰恰成就了从容的人生。而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庸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审美观。儒家主张在礼的节制下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庄禅提倡在超脱和自 由中追求个体与自 然的和谐, 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主义的组成部分, 有着以伦理型和审美型为内 核的温柔敦厚的风格,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美。在这种审美追求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汪曾祺的笔下, 有古朴敦厚的乡 镇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平和宽容, 有清新明丽的江南风光与天人合一的意境。

 汪曾祺不注重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而是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中深情地, 含蓄自 然地流露他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对风物人情的偏爱,寄寓的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追求生命的淳朴、自 然和回归古老的愿望,获得一种生命的原始欢愉。除了 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传统的审美经验也必不可少。宗白 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 的传统文化所表现的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无限的自 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展示的境界是静远的寂寞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静”和“虚”是一种主要的审美观照方式与表现方式。老子说:

 “大音希有声”、“大象无形”。

 道不是某种具体的声与形就能传达的,故曰 :

 “道可道,非常道”,只 有“虚”和“静”才适合去表现它, 从而让人领悟“道”。

 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其实就是这种“静”和“虚”的审美观照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具体体现。

 而因为静虚和淡化方式的使用, 也使得他的小说少了许多先在观念的牵制,作品的叙述出 入自 由,无碍于旁涉,如行云流水,来去俱无拘束。但在这里要指出 的是, 汪曾祺与孔子和庄子相隔几千年,他立足于现实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态进行再现, 他的作品中显示的文化意识与先哲们毕竟有些不同。

 儒家追求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是建立在以血缘宗法社会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上的, 君臣父子的既定秩序是决不容颠倒混淆的。在汪曾祺笔下见不到儒家的森严等级和秩序, 儿女和父母之间、劳力者和劳心者之间并无卑贱高贵的鸿沟。同时, 庄禅追求的个体与自 然的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人生无为, 出 世和消极退隐, 他们立足于从摆脱世俗的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 并不执意表现对尘世的超脱和退隐, 而是出 于对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

推荐访问:故乡的鸟汪曾祺解析 故乡 解析 汪曾祺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9篇(完整文档)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也能从...

22023年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3篇

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有句话叫做“入对门、跟对人”,也就是讲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要选择一个...

3新学期班主任总结15篇【通用文档】

新学期班主任总结刚入学的新生对职业学校充满了好奇和浪漫的幻想,似乎已经摆脱了最痛苦的学习生活,...

42023年度维修年终总结14篇

维修年终总结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1、20__年度共完成约项零维修工作,其中有公共区域,业主维修,商户...

52023年度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15篇(范例推荐)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我们始终落实县局的各项规定,认真组织学习《漳州市教学教研常规(修订本)》。结...

62023年度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13篇【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这学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7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6篇(完整)

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时光如星域间的流星,来去匆匆,一个学期的教学有结束了。本学期我在去年担...

8最新医院年度总结14篇

最新医院年度总结作为一名市级医院的护士,自离开学校进入医院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深刻体会到虽然在...

92023年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3篇(全文完整)

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一、20--年基本工作情况工作方面,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10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3篇

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一、改造实施生产线的拆装由专业改造公司进行,生产线的具体项目改造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