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4-05

《金属》,教学反思,菁选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金属》教学反思1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在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教学反思,菁选12篇,供大家参考。

《金属》,教学反思,菁选12篇

《金属》 教学反思1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在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讲述了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和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本节课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很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学习好的原动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由实物和图片导入课程,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比较的方法学好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时,由轮船引入学生再次提高兴趣,总体效果良好。这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比较对比,分析、讨论得出金属腐蚀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形成条件及二者的"区别,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金属》 教学反思2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 教学反思3

  《金属》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在3.1班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到3.2班时,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我的课堂:有序、活跃、学生学得快乐、我讲的激情四射,师生互动好,短短的四十分钟瞬间划过,学生以期待的眼神迎接下节课的降临......

《金属》 教学反思4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在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讲述了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和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本节课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很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学习好的原动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由实物和图片导入课程,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比较的方法学好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时,由轮船引入学生再次提高兴趣,总体效果良好。这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比较对比,分析、讨论得出金属腐蚀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形成条件及二者的区别,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金属》 教学反思5

  金属回收及废水处理实验题在历年的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它主要考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使用的操作,同时也考察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广东中考省题每年都有一条科学探究题,主要通过课本探究实验的迁移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和方法,其中也保包含了金属回收与废水(废液)的处理要点的考查。此类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感到棘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以专题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力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复习课,一般都是以题为纲,通过解题来达到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如何让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复习,克服对此类题的畏惧心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实际能力,这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的,我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由浅入深逐步铺垫,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

  我安排了课本实验探究、真题训练、模拟考试三个教学环节,通过课本探究实验的回顾,寻找探究的基本方法,用基本方法解答近年中考试题,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2、近年中考真题训练,使习题变得有血有肉。

  在真题训练和模拟考试两个环节,全部采用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一是让学生了解中考科学探究试题的题型和出题趋势。同时增强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对习题感兴趣,愿意去做,完成后更有成功感!

  3、灵活科学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探究实验题有其开放性,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不可预测,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一点始终不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环境,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解答的基本方法,也不能将方法唯一化,束缚学生的思维,引学生走入死胡同。

  本次课的体会:

  一、复习课其实也是新授课。

  通常意义上的新授课指新知识的讲授,复习课其实也是新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归纳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这其实比知识的新授更为重要。课堂上复习时间长了,传统的讲述训练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专题复习教学完全可以运用新授课的探究模式,创设较浓的创新情境给予较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热情参与,综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复习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二、学生独立作业(或模拟考试)环节不可缺少。

  老师的归纳总结,终究是老师的,为什么考试结束后,我们总会发现自己讲过多遍的题目学生仍然在错,能将过错全部推到学生身上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怕自己没有讲清楚,学生没有听清楚,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对老师总结的方法一知半解,听来全懂,做来全错。火是会烫手的,只有被火烫过的孩子才会记得最牢。学生用过的觉得最有用的方法、自己总结的方法,学生也才会记得最牢。

  三、与其将十道题目各讲一遍 ,不如将一道题目讲十遍。

  这里的讲十遍并不是重复十遍,而是将一道题目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重新包装,以便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同样是用对比教学的思想,通过这些训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废水(废液或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主要通过过滤操作来完成。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金属回收与废水处理复习课,教师要注重采用框图型式的工艺流程图形式进行有效的复习和训练,要引导学生从设计实验的角度入手,考虑每个小实验需要使用到的仪器和主要的操作,这些是突破本类题型解题的有效方法。

《金属》 教学反思6

  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知道钠的物理性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会描述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②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并结合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 是通过钠的氧气反应、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以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

  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1)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好,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2)提问太多,减少了学生的互动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课程向前推进(3)师生互动的质量有待提高,尽量要做到精讲、精问。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时三,也是最后一个课时。这节内容是前面2节课的结尾,即是对前面2个课时的总结衍生也是理论基础的升华。完成了由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过度转换。学习这一节课,有助于关注生活中化学的反应,联系实际。并且这个内容取自生活中的铁的冶炼和铁的生锈,比较贴近生活,在内容上学生很熟悉却又容易忽视的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却又容易引起学生的轻视。通过实验,学生能了解到为什么铁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形式,为什么铁矿石能还原为铁,怎样保护铁不生锈。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了解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是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和原理;( 2)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进行素材收集、实验设计、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学会课后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实践调查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并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在小组探究实验及交流讨论中的合作学习态度;

  (2)通过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的阅读、调查实践等探究过程的体会,逐步树立合理利用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

  3、教学安排

  根据书本上课内容的排布,我将本课划分为2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是矿石、铁的冶炼、和后面铁生锈原因的活动探究。

  第二课时是铁的冶炼中杂质的计算和铁的冶炼这一部分。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个学期对“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等的探究活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小组内同学合作也较为默契,也希望老师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探究习惯的养成,本课题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策略第一次对物质进行较系统的探究,掌握金属腐蚀的条件、影响生锈的外界因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铁的冶炼的过程分析

  难点: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四、学法教法分析

  本课题以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分析,金属生锈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为重点,并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主动建构新知识,并学会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作正确的记录、分析、比较,在分组实验中学会分工、合作和交流,学会运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营造一种学生思维激发、主动探究、勇于交流、善于表达的和谐教学氛围,在一步一步的情感升华中突破难点,最后在和谐而又充满爱的下课铃声中完成本课题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音乐、图片、动画、影片片段、铁钉生锈实验

  2、学生准备:收集生锈的铁制品、分小组探究铁钉生锈条件并做好记录 教学程序

  1、直接引题

  通过对教材第一段话的解释说明金属的存在,并且顺理成章的引出下一个矿石的内容,并简要的讲解铁矿石的种类,含铁量。

  2、渐入主题

  讲解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反应原理,仪器工作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先通气?以什么判断反应结束?怎么解决尾气问题?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简要的总结分析工业上的炼铁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说明工业上炼铁的过程步骤,分析反应原理。

  3、实验探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上课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一周前所做的课外实验——铁的生锈条件,以及记录的现象和初步结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该过程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应鼓励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参与,大胆表达,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1)为什么A中的铁钉生锈了而B中生锈了?

  2)为什么C中的铁钉生锈了而B中生锈了?

  4、小组汇报、交流讨论

  各小组汇报他们对钢铁锈蚀的条件做出的猜想,以及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间互相评价,补充完善。 最后展示一周前所做的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结果(铁钉分别与 干燥的空气、空气和水、水作用),学生对比自己的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铁的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

  5、适时反思,思维提升

  在学生还停留在刚才成功的喜悦之时,适时地提出问题

  ①、 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②、 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的作用。那铁锈能否也能起到保

  护里层的铁?为什么?

  ③、 你知道了铁制品腐蚀的条件,那你对铁制品的防护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

  见?

  讨论总结:金属的防锈措施

  ①“洁身自好”——保持铁制品的清洁干燥。

  ②“穿防护衣”——覆盖一层耐腐蚀的物质(刷漆、涂油、搪瓷、电镀、烤蓝等) ③“增强体质”——改变内部结构(合金) 7、问题解决,学以致用 。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努力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并在合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3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课时)

  一、金属的存在

  P14

  二、铁矿石

  磁铁矿(Fe3O4)含铁72.4%、

  赤铁矿(Fe2O3)70%、

  菱铁矿(FeCO3)48.3%,

  黄铜矿(CuFeS2)30.4%

  三、炼铁

  1.现象:试管里面:红黑

  石灰水:变浑浊

  酒精灯:蓝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Fe2O3+3CO=2Fe+3CO2

  2CO+O2=2CO2

  2.步骤:

  七、课堂反思

  1、心得:

  本堂课教学中通过对金属的生锈和防护的探究,通过对探究过程的指导,小组的协作,能较好地让学生的亲身的体会中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创设可能。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实验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本课题“来自生活、贴近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组织把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中有机地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2、反思:

  该课题实验探究的时间跨度较大,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引授课时间少,班级学生多,在学法的指导、兴趣的维系尚有待提高。 在铁的生锈影响的探究方面,因学生实验条件和理解的限制,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金属》 教学反思8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讲了,每一次感受都不同,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引入新课.介绍一种古老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化学元素,它在不同领域中起到

  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置悬念,展图片作为引入,形式新颖,能引起学生关注,钓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这节课重点讲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硅酸的性质和制备展

  开,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衔接流畅.

  3. 对于本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有较好的落实.如: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比

  较,典型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由此引发的两个问题:二氧化硅是什么类型的氧化物? 并得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的结论。如何区别未贴标签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 进一步思考实验室用什么材料的试剂瓶来盛放*?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巩固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 实验探究.设计变色硅胶的实验,供学生探究,提出制备硅酸的方案,既锻炼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使得他们对化学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该实验简单易操作,成功率较高。失败的原因好分析。

  存在的不足

  1.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紧张,精神欠饱满,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表情不够丰富;学生回答问题较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2. 教学互动有,但是开展得不是很好,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

  3. 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做得不好,过渡处不够灵活。

  4. 对于学生方程式书写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应该让学生通过记忆Na2CO3的方法来记忆Na2SiO3

  5. 课堂上要学会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

  6. 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比较窄,化学中的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

  需要多听课,多学习,多练习。

  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以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 还学到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发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讲课比赛,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多做教学反思,更快进步,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堆积方式,了解不同堆积方式的区别,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学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少接触球体的堆积方式和相关模型,并且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点:

  1、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来构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和模型;

  2、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如何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一个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因此,课程的前期准备,我们以乒乓球为载体,制作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组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知识构建的顺序,先讨论二维*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维空间的堆积方式,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最终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再给以直观的多媒体显像,新颖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师生交互式的合作,彼此心灵发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金属》 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 教学反思11

  钠”是《金属及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一堂课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过去我对这节课的处理都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我在这节课中做出了以下尝试:

  1、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法,用化学小魔术、对以往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一) 本课的成功之处:

  新颖的情境创设,深入其中的探究过程,贴近生活的资料示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引导、鼓舞的理念。

  在这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氛围中,本节课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金属钠是一种非常活泼且带有危险性的金属,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采用的演示实验而非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无疑会造成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不能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不能获得实验乐趣的遗憾。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遗憾。

  由于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化学问题往往是负面作用居多,在教学中要经过处理后加以引用,才能有效合理的配合我们进行教学。

  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还不够,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12

  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听了xx老师执教的《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节公开课,在这节复习课中,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紧密联系生活,过渡自然,水到渠成,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之一:新课微课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一堂不一样的复习课。课前,方老师首先录制了制作新颖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后提出各自的问题,老师加以归纳整理,在课堂上,方老师课前首先划分小组;然后,由学生针对各组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方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解释,问题的解决得益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各种未知问题的预案准备。另外,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的地位。

  感受之二: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运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对知识的回顾,复习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点简单回忆,兼顾复习课的特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老师在巡视中引导纠错,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上初三复习课的老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跳出了题海复习大筐,从总体出发,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掌握。只要你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感受之五: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小强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合理的创设了情境,让知识易于展开。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执教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他们学习,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阅读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1)

——《金属》 教学反思10篇

《金属》 教学反思1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在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讲述了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和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本节课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很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学习好的原动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由实物和图片导入课程,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比较的方法学好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时,由轮船引入学生再次提高兴趣,总体效果良好。这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比较对比,分析、讨论得出金属腐蚀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形成条件及二者的"区别,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金属》 教学反思2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 教学反思3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⑤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 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获得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即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实效复习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 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堆积方式,了解不同堆积方式的区别,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学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少接触球体的堆积方式和相关模型,并且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点:

  1、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来构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和模型;

  2、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如何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一个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因此,课程的前期准备,我们以乒乓球为载体,制作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组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知识构建的顺序,先讨论二维*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维空间的堆积方式,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最终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再给以直观的多媒体显像,新颖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师生交互式的合作,彼此心灵发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金属》 教学反思6

  从初中教师到高中教师的跨越不只是一个校门的差别,知识的难度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再加上以前知识的构架比起高中远远不够,等等难题,摆在面前,而庆幸的是,开学第一天,便感受到了这个学校制度的规范与成熟,办公室同事的热情与友好,无一不感慨,或许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

  开学初第一节课,并未有适应的时间,便开始着手准备新任教师汇报课,上班三年,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练就,但知识的把握却已成为最大的问题,幸好办公室老师的倾囊相助,上课较为成功。总结反思如下:

  1、继续保持集体备课:由于教研组所有老师的帮组,本次上得还算马马虎虎,因此最大的感慨为必须及时向老教师学习。虽然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教研组老师帮忙给课件,给自学稿,指导重难点,打印东西,指导实验等等本该自己艰难突破的事情,都在教研组老师无私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因此,如果这节课成功了,那将归功于所有老师。

  2、加强重难点把握:虽然以前带过三年九年级学生,但到高中之后知识拓展面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儿,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因此一定要快速的找到每节课的重难点,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重难点。

  3、为学生构建知识引桥:九年级学生在化学知识上的掌握还尚在特别浅显的地步,第一要教会他们从现在开始打开学习化学的视野,第二要结合以前九年级知识的优势,提前告知学生现在必须另外掌握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很多知识在初中并没有学习过,而在高中并不细讲,就要求掌握,如水的微弱电离,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必须增强初高中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引桥。因此,3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或许更好的教会我了要适时沉积,学会沉淀自己。

  4、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反思:必须把钠上边的煤油擦干净,否则有可能会引起小爆炸。

  5、知识构架上缺少分类和比较法的学习:由于时间问题,重点放在观察和实验法,并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钠与水、氧气的反应,对分类和比较钠与铁的性质并未涉及。但在第二课时已就钠与铁的性质比较,包括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的比较进行了详细讲解。

  知识的大门已向我敞开,勇敢无畏的向前走才是我要的路。

《金属》 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 教学反思8

  钠”是《金属及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一堂课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过去我对这节课的处理都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我在这节课中做出了以下尝试:

  1、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法,用化学小魔术、对以往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一) 本课的成功之处:

  新颖的情境创设,深入其中的探究过程,贴近生活的资料示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引导、鼓舞的理念。

  在这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氛围中,本节课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金属钠是一种非常活泼且带有危险性的金属,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采用的演示实验而非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无疑会造成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不能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不能获得实验乐趣的遗憾。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遗憾。

  由于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化学问题往往是负面作用居多,在教学中要经过处理后加以引用,才能有效合理的配合我们进行教学。

  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还不够,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9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金属》 教学反思10

  1.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圆铁圈的热胀冷缩。在两个实验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让他们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形成探究的方法。对于“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这一实验,学生一看到实验器材就近乎脱口而出,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让我看到他们严谨的思维,如:铁环的用处,学生考虑周到,所以从实验现象中一下就归纳出了结论。

  2.接下来实验“观察圆鉄片的热胀冷缩”,学生思维更为开阔,我请学生以演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从学生的回答中又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同层次的思维:如将圆鉄片放在木板上将它的大小画下来,加热(冷却)后放入所画的圈中进行比较;将小铁钉固定在圆鉄片的内环中,加热(冷却)后再次将圆鉄片的内环套入铁钉,比较铁钉的变化;将小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其距离刚好能让圆鉄片通过,加热(冷却)后再将圆鉄片放入两钉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不得不承认学生确实进行了尽心的思考,这样的交流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交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易主观,从实验的严谨科学上确定了第三种实验更为简易直观科学,最终进行了演示再次验证了铁垫圈的热胀冷缩。

  科学的学习应该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但是我觉得这其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会他们如何设计活动,从而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只有建立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才是事半功倍的!

  【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实验多,在时间上有些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表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铜球要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不能通过金属环。为什么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像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等问题。如果能借机深入分析,对以后学生科学思维的拓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改进措施】:本节课虽然没有达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实验中,但是离开了人手可及的实验器材却将学生带领到了思维的海阔天空中,学生的集思广益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样让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2)

——《金属》 教学反思10篇

《金属》 教学反思1

  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知道钠的物理性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会描述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②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并结合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 是通过钠的氧气反应、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以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

  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1)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好,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2)提问太多,减少了学生的互动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课程向前推进(3)师生互动的质量有待提高,尽量要做到精讲、精问。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2

  《金属》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在3.1班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到3.2班时,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我的课堂:有序、活跃、学生学得快乐、我讲的激情四射,师生互动好,短短的四十分钟瞬间划过,学生以期待的眼神迎接下节课的降临......

《金属》 教学反思3

  今天上完这节课,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仔细回想这节课,自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目标设置有根据有条理有层次,可达成程度较高。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言,学完本节课,都有相应的收获。

  2、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逐层推进。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观察演示实验和老师点拨,增长了化学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和交流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师生共同归纳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四种方式,层层深入,更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①能否反应;

  ②在什么条件下会反应;

  ③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

  ④金属置换。为此我特地将其增加为板书内容。纵观全程,有渠成水自到之感。

  3、课堂气氛活跃,让我和学生感受到,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很有那么几次心有灵犀的感觉。我给学生的鼓励、指点和帮助,得到了回应,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理念。

  当然,这堂课也还有其不足之处。比方说,做演示实验,我比*时要紧张,倾倒溶液时,手有点发抖,幸好有学生的支持和鼓励,没有造成溶液泼洒。

《金属》 教学反思4

  课后反思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习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习,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习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习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习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习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习,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属》 教学反思5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⑤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 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获得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即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实效复习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 教学反思7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研究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在高一化学的教材中,先是向学生们介绍了氯溴碘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然后就进入了金属元素知识的学习,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认识钠的物理性质,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②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内容是通过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本节内容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第一,演示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应该是看到黄色火焰,但是学生看到钠燃烧的同时在冒黑烟,这实际是因为钠表面的煤油没吸干净(或者切割的小刀上残留着煤油),产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很多学生没有眼见为实。第二,钠和水的反应,学生在之前的实验课中先做过了,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这个反应的实质没有理解深刻,在推测钠与盐酸反应时思维受限,他们认为是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和酸中和,这是不对的。第三,对于钠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因为时间关系,所以讲课中讲的不够透彻,给学生的感觉是把课文读了一下,在下节课中应该再补充一些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更切实的感受,理解活泼金属钠的性质,体会化学的美妙世界。第四,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互动是有的,但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点相对比较薄弱,要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要使自身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标准衡量,而关键是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通过教学反思,我想,有思必有得,有得才有进步,我会想优秀的老师们看齐。

《金属》 教学反思8

  钠”是《金属及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一堂课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过去我对这节课的处理都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我在这节课中做出了以下尝试:

  1、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法,用化学小魔术、对以往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一) 本课的成功之处:

  新颖的情境创设,深入其中的探究过程,贴近生活的资料示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引导、鼓舞的理念。

  在这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氛围中,本节课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金属钠是一种非常活泼且带有危险性的金属,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采用的演示实验而非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无疑会造成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不能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不能获得实验乐趣的遗憾。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遗憾。

  由于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化学问题往往是负面作用居多,在教学中要经过处理后加以引用,才能有效合理的配合我们进行教学。

  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还不够,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9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金属》 教学反思10

  1.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圆铁圈的热胀冷缩。在两个实验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让他们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形成探究的方法。对于“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这一实验,学生一看到实验器材就近乎脱口而出,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让我看到他们严谨的思维,如:铁环的用处,学生考虑周到,所以从实验现象中一下就归纳出了结论。

  2.接下来实验“观察圆鉄片的热胀冷缩”,学生思维更为开阔,我请学生以演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从学生的回答中又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同层次的思维:如将圆鉄片放在木板上将它的大小画下来,加热(冷却)后放入所画的圈中进行比较;将小铁钉固定在圆鉄片的内环中,加热(冷却)后再次将圆鉄片的内环套入铁钉,比较铁钉的变化;将小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其距离刚好能让圆鉄片通过,加热(冷却)后再将圆鉄片放入两钉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不得不承认学生确实进行了尽心的思考,这样的交流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交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易主观,从实验的严谨科学上确定了第三种实验更为简易直观科学,最终进行了演示再次验证了铁垫圈的热胀冷缩。

  科学的学习应该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但是我觉得这其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会他们如何设计活动,从而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只有建立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才是事半功倍的!

  【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实验多,在时间上有些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表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铜球要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不能通过金属环。为什么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像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等问题。如果能借机深入分析,对以后学生科学思维的拓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改进措施】:本节课虽然没有达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实验中,但是离开了人手可及的实验器材却将学生带领到了思维的海阔天空中,学生的集思广益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样让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3)

——《金属》 教学反思10篇

《金属》 教学反思1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习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金属》 教学反思2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在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讲述了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和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本节课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很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学习好的原动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由实物和图片导入课程,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比较的方法学好1、析氢腐蚀2、吸氧腐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时,由轮船引入学生再次提高兴趣,总体效果良好。这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比较对比,分析、讨论得出金属腐蚀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形成条件及二者的"区别,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金属》 教学反思3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讲了,每一次感受都不同,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引入新课.介绍一种古老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化学元素,它在不同领域中起到

  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置悬念,展图片作为引入,形式新颖,能引起学生关注,钓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这节课重点讲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硅酸的性质和制备展

  开,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衔接流畅.

  3. 对于本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有较好的落实.如: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比

  较,典型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由此引发的两个问题:二氧化硅是什么类型的氧化物? 并得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的结论。如何区别未贴标签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 进一步思考实验室用什么材料的试剂瓶来盛放*?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巩固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 实验探究.设计变色硅胶的实验,供学生探究,提出制备硅酸的方案,既锻炼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使得他们对化学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该实验简单易操作,成功率较高。失败的原因好分析。

  存在的不足

  1.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紧张,精神欠饱满,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表情不够丰富;学生回答问题较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2. 教学互动有,但是开展得不是很好,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

  3. 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做得不好,过渡处不够灵活。

  4. 对于学生方程式书写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应该让学生通过记忆Na2CO3的方法来记忆Na2SiO3

  5. 课堂上要学会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

  6. 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比较窄,化学中的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

  需要多听课,多学习,多练习。

  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以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 还学到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发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讲课比赛,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多做教学反思,更快进步,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金属》 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获得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即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实效复习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 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堆积方式,了解不同堆积方式的区别,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学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少接触球体的堆积方式和相关模型,并且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点:

  1、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来构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和模型;

  2、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如何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一个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因此,课程的前期准备,我们以乒乓球为载体,制作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组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知识构建的顺序,先讨论二维*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维空间的堆积方式,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最终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再给以直观的多媒体显像,新颖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师生交互式的合作,彼此心灵发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金属》 教学反思6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研究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在高一化学的教材中,先是向学生们介绍了氯溴碘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然后就进入了金属元素知识的学习,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认识钠的物理性质,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②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内容是通过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本节内容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第一,演示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应该是看到黄色火焰,但是学生看到钠燃烧的同时在冒黑烟,这实际是因为钠表面的煤油没吸干净(或者切割的小刀上残留着煤油),产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很多学生没有眼见为实。第二,钠和水的反应,学生在之前的实验课中先做过了,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这个反应的实质没有理解深刻,在推测钠与盐酸反应时思维受限,他们认为是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和酸中和,这是不对的。第三,对于钠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因为时间关系,所以讲课中讲的不够透彻,给学生的感觉是把课文读了一下,在下节课中应该再补充一些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更切实的感受,理解活泼金属钠的性质,体会化学的美妙世界。第四,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互动是有的,但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点相对比较薄弱,要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要使自身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标准衡量,而关键是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通过教学反思,我想,有思必有得,有得才有进步,我会想优秀的老师们看齐。

《金属》 教学反思7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金属》 教学反思8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测导电性。

  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属》 教学反思9

  1.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圆铁圈的热胀冷缩。在两个实验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让他们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形成探究的方法。对于“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这一实验,学生一看到实验器材就近乎脱口而出,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让我看到他们严谨的思维,如:铁环的用处,学生考虑周到,所以从实验现象中一下就归纳出了结论。

  2.接下来实验“观察圆鉄片的热胀冷缩”,学生思维更为开阔,我请学生以演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从学生的回答中又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同层次的思维:如将圆鉄片放在木板上将它的大小画下来,加热(冷却)后放入所画的圈中进行比较;将小铁钉固定在圆鉄片的内环中,加热(冷却)后再次将圆鉄片的内环套入铁钉,比较铁钉的变化;将小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其距离刚好能让圆鉄片通过,加热(冷却)后再将圆鉄片放入两钉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不得不承认学生确实进行了尽心的思考,这样的交流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交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易主观,从实验的严谨科学上确定了第三种实验更为简易直观科学,最终进行了演示再次验证了铁垫圈的热胀冷缩。

  科学的学习应该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但是我觉得这其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会他们如何设计活动,从而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只有建立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才是事半功倍的!

  【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实验多,在时间上有些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表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铜球要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不能通过金属环。为什么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像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等问题。如果能借机深入分析,对以后学生科学思维的拓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改进措施】:本节课虽然没有达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实验中,但是离开了人手可及的实验器材却将学生带领到了思维的海阔天空中,学生的集思广益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样让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金属》 教学反思10

  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听了xx老师执教的《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节公开课,在这节复习课中,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紧密联系生活,过渡自然,水到渠成,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之一:新课微课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一堂不一样的复习课。课前,方老师首先录制了制作新颖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后提出各自的问题,老师加以归纳整理,在课堂上,方老师课前首先划分小组;然后,由学生针对各组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方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解释,问题的解决得益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各种未知问题的预案准备。另外,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的地位。

  感受之二: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运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对知识的回顾,复习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点简单回忆,兼顾复习课的特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老师在巡视中引导纠错,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上初三复习课的老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跳出了题海复习大筐,从总体出发,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掌握。只要你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感受之五: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小强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合理的创设了情境,让知识易于展开。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执教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他们学习,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4)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0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2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习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3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经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方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⑥?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讨上,不只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同学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和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同学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同学边学边用,使同学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交叉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同学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4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5

  课后反思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习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习,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习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习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习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习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习,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6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测导电性

  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⑥“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

  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7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⑥?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力求把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设计了分组实验、探究实验,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我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首先通过“情境材料”使学生对钠的化学性质的活泼性有进一步的直观认识,从而产生探究钠与水反应的欲望。然后通过“当钠遇到水”的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解答“情境材料”中的问题,使学生明朗“原来如此”,进而设疑是否所有金属都可与水反应?铁可以吗?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引导出铁不与冷水、热水反应,再提高反应条件呢?引用“新闻链接”使学生产生了解Fe与水反应条件,并探究合作设计实验装置。

  2、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求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会学,学会”。这样,学生不但能较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自学课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更多能力。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要由重知识向学生能力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4、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及时鼓励表扬。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学生更是如此,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下“乐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对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1.钠与水的分组实验,很直观、很有趣、很刺激,学生做的很兴奋的大呼小叫。气氛活跃了但课堂有的过火了。

  2.我讲得过多,占用了较多时间。

  我总怕学生不明白,于是我就越讲越多,而且重复观点,不敢把时间交给学生,例如在师生总结钠与水反应现象时,因这是本节课重点,所以我不自禁的多花了时间,我在学生代表发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正确观点后再一次展示每观点后再分析原因,所花的时间过多,可以改为学生代表发言后老师一边指导学生正确总结观点一边展示正确总结观点并直接分析原因。

  3、实验准备不充分。在上本节课时,铁与水的探究实验出现了问题,就是我在加热时试管裂了。实验效果不明显。下课后我反复进行实验,发现试管试管裂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试管易受热不均炸裂,二是试管的选用要注意,应该选用大号试管,小试管易受热不均炸裂。三是加入试管中的棉花要注意:(1)团棉花含水量不能太多(2)为避免水粘在试管中在,最好先在试管底部加人一小团棉花再用胶头滴管向棉花团小心滴入适量水。而不应该直接往试管底部加湿棉花,否则试管在加热过程中,会因含水过多易受热不均炸裂。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以下三点:

  1、加强课堂驾驭能力。

  2、教师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与新的教学观念同步,做到敢于放手,精讲精析,把时间留给学生。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教师就要改掉以前一味地讲的做法。如果教师以“讲”为中心,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多项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做实验,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络。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是积极,活泼,主动的状态,使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动,活泼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3、充分准备实验。课前多考虑几种情况,多做几种方法,认真观察现象,总结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

  以上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和所做的实验,让我感到教学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小的细节,如果你不经意都会出现漏洞,实际上在我们很多实验中都是如此。我们应领会新课改的指示精神,不要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上。利用实验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形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学习思维,开发了智力,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0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习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5)

——生物教学反思12篇

生物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两个主题进行:一是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二是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题又是第二主题进行的基础。

  环节点评:

  第一主题以探究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为起点,调动了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研究热情。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但观察了草履虫的独特外形,还发现了草履虫大多时候都是身体旋转前进,凹陷的口沟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才会后退,调整方向后再次前进。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虫,实验中我们用到了棉花纤维。棉花纤维的用量很关键,太多了会影响视野,草履虫在棉花纤维间若隐若现;太少了又难以起到阻碍作用。有学生发现如果取到的草履虫培养液恰巧存在有机物团的话,就会吸引很多草履虫前来取食,这样即使不放棉花纤维,草履虫也会“乖乖”聚集在一团,很容易观察研究。个别学生甚至还利用照相机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虫的活动情景。所以在后续班级的实验中,我改变了取表层培养液的方法,而是将培养液摇晃均匀,这样在取培养液的时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积物,便于学生在观察时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在分析单细胞生物特点时,学生对于生物类群的认知已达到三界分类(植物、动物、菌类)的水准,但具体哪

  些形态结构特点属于植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菌类则仍停留在感性认识,并不系统和准确,所以本节课中有必要明确一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标准(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体会各种类别生物在细胞层次上的不同和由此决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发现单细胞生物在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在程度较高的班级引出五界分类,提高认知程度,是一次积极有效的尝试。

  第二主题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课前查阅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很多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是对资料的抽提和升华,从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推导出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学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单细胞生物中既有衣藻这样的生产者,也有草履虫这样的消费者,亦有酵母菌这样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积极作用,也能酿成生态灾难(赤潮等)。在不强调与人类关系的前提下,同学们更能全面的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态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节教学中,我们做了几点尝试,如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既能产生相关思考,又能为课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讨论时间;教材观察草履虫实验要求加棉花,这节课则则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允许学生使用照相机等电子器材,留下自己认为有可取点的照片及视频资料,第二课时在班级中分享,温故知新。

  2.模拟探究

  在五界分类的内容上,不直接给出标准,而是以书上眼虫等单细胞生物为例,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生活的特性,不同于以往对于植物和动物的认知,从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对大肠杆菌的分析过程中,引出细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新概念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学习更贴近科学研究。

生物教学反思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不*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取中、*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顾泠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探究式”与“接受式”关系的最好诠释。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不!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何谈方法与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的长处,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还要不要教师的“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了。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 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和社会阅历都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而是呈现出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注意到,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怎么办?首先对“纪律”与“规则”要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反对专制、惩罚等手段,但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生物教学反思3

  语文教研组又一轮教研活动正在开展,教导处颜主任安排我上一堂语文试探课,想到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并选择了四年级第八册中一篇略读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新课标》基本观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打算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我通过深钻教材,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激趣导入;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合作交流,深入理解;

  第四、探究问题,拓展延伸;

  第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自认为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时的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发现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等,因而无拘无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或小组成功时会无比喜悦,通过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学会了互相纠正、补充、帮助,学会了要互相合作,树立了小组的荣誉感,在知识、思想、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总之,优点无可非议。因此更希望这一亮点能在本次公开课中更完美的体现。熟悉教案后,我满怀信心,带着一份激情走进了课堂。

  教学活动按照我的预设顺利的进行着。我在学生找出了”阅读提示”的几点要求后,就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前两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得非常默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高,课堂气氛之活跃,让我不禁暗自高兴。十五分钟后,按照我的设计进入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了每小组的学习内容:A组学习“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B组学习“进化鼠和百舌鸟的共栖”;C组学习“鳄鱼和燕千鸟的共栖”。我一声令下,顿时教室里人头攒动,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围坐一团,或读或写或议或评,好一派热闹场面。几分钟后,我叫孩子们回到座位。接下来以比赛的形式互问互答,汇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家都来当回老师,并给你权利,可指定谁回答你的问题,先请检查A组的情况!语音刚落,哇!B组C组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一个男孩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我想请XX回答。请问,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共栖的?”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全体同学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精彩的回答,但并不如我所预料,他欲言又止,我鼓励他不要紧张,他终于开口却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课堂气氛骤然变得有些沉闷。我马上提醒,可以请求本组成员帮助。终于,在一个优生的帮助下回答完毕。

生物教学反思4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我也正在从原来的生物教材中走出来,逐渐融入到了新教材中,同时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往往是狭隘的,不成熟的。在*时的教学中,只有坚持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

  1、加深了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此次生物新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就是说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或者说,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不应该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条件去努力完成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不是努力去搞一本生物学的中学用的缩编本,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 和反思等探究活动。

  2、在教学中,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的生物学素养。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常常是把知识范畴、难点、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生物科学教育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注意生物学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跨学科或泛学科性的特点,努力在培养具有全面素养人才上下功夫。

生物教学反思5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第一次接触生物这门学科,而且七年级生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特别是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动手获取生物学知识,因以大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只感兴趣个别生物现象和事例,只关注与已有生活经验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忽略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导致概念不清,相近知识点混淆,不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点。初中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来领悟自然科学的本质,通过特殊了解一般。另外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彼此渗透,融合统一于学生发展之中的,知识目标是实现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没有载体一切教学目标都是空谈。因此,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研读教材,形成难点知识网络

  七年级生物有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研究课本中所有定义、概念,研读教学大纲了解教材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向同事请教历届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并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形成一张重点难点知识网络,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装片中的气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能量转换器等抽象、易混淆的知识点。

  二、精心备课,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备课过程中重点思考网络中的知识点应通过怎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不同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实验,动画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是综合考虑了学生学习问题的原因和知识点的特点后决定的,有时需要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如讲“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时,因为课本中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重点描述,所以学生容易忽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因此设计了阐述定义的关键词、用概念图列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教学过程。设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教学过程结合了动画演示、自制教具模拟变化过程学生学习效果证明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加深了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三、及时反思,分析总结教学得失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新老师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要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跟同事讨论,请教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经常去听同事的课,学习别人处理教学难点的先进方法。也经常请同事去听我的课,指出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节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不同”这个知识点很难把握深度,一不小心就讲成细胞分裂阶段,这就超纲了,学生也很难理解。同事建议我就用书上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图来描述染色体形态不同,并用分裂开始,分裂中间等简单明了的词语,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通过这次评课也让我对充分运用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我作为一名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学各环节的时间把控、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等方面处理得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钻研教材、教法,通过知识点的教学进一步完成三维目标的落实;多向同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学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生物教学反思6

  经过五个班的教学,对第一节的教学有几点心得:

  1.在新课标培训阶段,认识到分组的重要性,在上课之前就对学生分组,并培训了小组长,教学过程中证明作用非常大。没有出现“摁不下去”的情况,分组对于组织探究教学非常重要。

  2.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比较好,4个班的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

  3.还存在照顾不到的学生,分组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有的组同学始终没有发言,课后还要了解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就有重新分组的必要。

  教学反思

  每堂课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这堂课后,我又一次感觉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整理、获取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时,学生看完教师提供的素材后,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例体会生物的应激性特征。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新陈代谢问题时,让学生以自己为例讨论其具有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发,会使他们讨论时产生兴趣、有的放矢。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讨论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增进友谊和了解,培养团结友爱、与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生物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

  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表的认真态度评分。

  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生物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和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

  在神秘和广袤的海洋里,生长着种类的繁多的海洋生物,形态各异,而学生看见大海的机会较少,看海底世界的机会就更少,因此本课通过创设海底世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接着,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力求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和生活习性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更有兴致地了解海洋。

  由此可见,这节课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且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生物教学反思9

  提高课堂效率是或者说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庙个人,每节课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内容要详略得当

  教学要学生会的不讲,主要的则详讲,次要的则略说,不可*均用力。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训练要有针对性

  课堂反馈和检测要与教学目标一致,难易适中。作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上课时,提问要有针对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激励和自信。

  三、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时首先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学习特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二要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三要备教法,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

  四、要做好反思

  反思要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课堂密切注意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课后反思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反思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让自己不断得到提高。

生物教学反思10

  我积累了一点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确实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对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生物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生物课堂教学应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老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物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课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对*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自习课时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及时对每章进行总结和测试,并及时评讲,对于考差了的学生多给予鼓励。

  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题目,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00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课堂语言*缓,语言不够生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等等。

  对于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才会有所创新,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生物教学反思11

  我通过本堂课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

  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有争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并且在设计的课件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第三,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第四,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如通过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第五,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类调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节课来复习。虽然复习内容设计细,但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由于将作息时间搞错,使复习中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精选出来的练习题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又能让学生清楚高考题的题型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而且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在复习中最好设计出与此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单克隆抗体、禽流感等。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学反思12

  我从事生物教学也有好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收获。也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几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生物教学有一些心得: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现在则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

  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讲拒绝毒这一讲时会让学生观看*拒毒的宣传片等。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6)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获得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即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实效复习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力求把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设计了分组实验、探究实验,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我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首先通过“情境材料”使学生对钠的化学性质的活泼性有进一步的直观认识,从而产生探究钠与水反应的欲望。然后通过“当钠遇到水”的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解答“情境材料”中的问题,使学生明朗“原来如此”,进而设疑是否所有金属都可与水反应?铁可以吗?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引导出铁不与冷水、热水反应,再提高反应条件呢?引用“新闻链接”使学生产生了解Fe与水反应条件,并探究合作设计实验装置。

  2、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求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会学,学会”。这样,学生不但能较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自学课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更多能力。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要由重知识向学生能力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4、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及时鼓励表扬。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学生更是如此,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下“乐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对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1.钠与水的分组实验,很直观、很有趣、很刺激,学生做的很兴奋的大呼小叫。气氛活跃了但课堂有的过火了。

  2.我讲得过多,占用了较多时间。

  我总怕学生不明白,于是我就越讲越多,而且重复观点,不敢把时间交给学生,例如在师生总结钠与水反应现象时,因这是本节课重点,所以我不自禁的多花了时间,我在学生代表发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正确观点后再一次展示每观点后再分析原因,所花的时间过多,可以改为学生代表发言后老师一边指导学生正确总结观点一边展示正确总结观点并直接分析原因。

  3、实验准备不充分。在上本节课时,铁与水的探究实验出现了问题,就是我在加热时试管裂了。实验效果不明显。下课后我反复进行实验,发现试管试管裂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试管易受热不均炸裂,二是试管的选用要注意,应该选用大号试管,小试管易受热不均炸裂。三是加入试管中的棉花要注意:(1)团棉花含水量不能太多(2)为避免水粘在试管中在,最好先在试管底部加人一小团棉花再用胶头滴管向棉花团小心滴入适量水。而不应该直接往试管底部加湿棉花,否则试管在加热过程中,会因含水过多易受热不均炸裂。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以下三点:

  1、加强课堂驾驭能力。

  2、教师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与新的教学观念同步,做到敢于放手,精讲精析,把时间留给学生。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教师就要改掉以前一味地讲的做法。如果教师以“讲”为中心,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多项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做实验,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络。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是积极,活泼,主动的状态,使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动,活泼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3、充分准备实验。课前多考虑几种情况,多做几种方法,认真观察现象,总结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

  以上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和所做的实验,让我感到教学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小的细节,如果你不经意都会出现漏洞,实际上在我们很多实验中都是如此。我们应领会新课改的指示精神,不要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上。利用实验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形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学习思维,开发了智力,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4

  今天上完这节课,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仔细回想这节课,自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目标设置有根据有条理有层次,可达成程度较高。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言,学完本节课,都有相应的收获。

  2、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逐层推进。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观察演示实验和老师点拨,增长了化学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和交流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师生共同归纳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四种方式,层层深入,更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①能否反应;

  ②在什么条件下会反应;

  ③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

  ④金属置换。为此我特地将其增加为板书内容。纵观全程,有渠成水自到之感。

  3、课堂气氛活跃,让我和学生感受到,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很有那么几次心有灵犀的感觉。我给学生的鼓励、指点和帮助,得到了回应,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理念。

  当然,这堂课也还有其不足之处。比方说,做演示实验,我比*时要紧张,倾倒溶液时,手有点发抖,幸好有学生的支持和鼓励,没有造成溶液泼洒。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经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方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⑥?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讨上,不只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同学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和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同学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同学边学边用,使同学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交叉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同学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八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了复习与归纳、体验生活与化学、活动与探究、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两大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我在设计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上,进行了实验改进:把表面皿隔成四块,先倒入酸后按顺序放入铜、铁、锌、镁。通过改进后的实验不但节省时间避免操作的重复,而且是在同一个容器里发生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更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2、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能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如:在讲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新人结婚流行送黄金饰品,但市场上的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铜和锌保持各自单质的化学性质)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某金黄色金属块是真金还是黄铜,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这道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讨论与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了一些验证方法。课后再让学生拿来家里的黄金饰品进行验证是否是真金。那一刻,同学们积极参与,高潮迭起,真正体会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体现了“生活中有化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在实验中,感受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乐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中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氛围热烈、和谐.如:“有一组的同学在做铜丝放火上加热时看到的不是铜丝变黑而是变成绿色,就及时的提出,说明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逐渐形成”。

  4、以提问的方式开始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悬念引发后面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5、结合本校实际,强调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6、本节有很多实验,学生学习有劲,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现象与结论进行很好的引导,结论很容易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

  7、有关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学习运用谐音的方法,容易记忆,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 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好,以后要从这方面去学习实践

  2、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处理的不够好。

  3、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去完成,以后要注意改正。

  4、由于思维能力关系等因素,造成了课堂节奏,不够紧凑,引导和表达还不够精准,造成悬念力度不强。如:学生对金属发生变化时的现象、激烈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够明显。

  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发现,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过来争取做得更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本节内容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比较归纳等,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同时,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总之,对几种金属采用横向比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第一次尝试,从实践来看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编排方案。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8

  1、教学设计思路。本章节内容属高一所学的第一节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内容,其中以钠的性质为主。但教材先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接着介绍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相当一部分金属与非金属及金属与酸的反应。因此,我抓住本节书的重点——钠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一课时就探讨钠的性质,第二课时才横向对比铝、镁、铁等金属的性质。由点到面,由散到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的性质,我通过实验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慎重地为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另外,结合我校的《目标体验》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讨论问题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

  3、课堂实验的处理。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而我认为既然是实验探究,就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用具(给定的仪器、试剂中),老师不必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就可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新鲜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因而在课前应检查学生实验用的试剂瓶中钠块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此外还叮嘱学生要取出钠块后切一小块进行实验。钠与水的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酚酞试剂作用。至于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分别书写铁与硫酸铜溶液及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所写的是否正确。该实验现象较明显,老师演示就行;该实验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而后找出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4、不足之处。课前不断琢磨如何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在课前有想到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依然难免遗忘或被疏忽,发现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学生提出通人澄清石灰水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自己很清楚不可能有二氧化碳,在讲解时却忘了跟学生分析为什么没有二氧化碳。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时,没有及时引导,致使在此实验中花费相对时间多一些。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日后我将更多的思考及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这次交流课我感受很深,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知道要设计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教学出发点去考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知识获取者。希望今后能多一些机会进行交流,多向各位专家、前辈学习。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9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⑥?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0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

  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2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3

  从初中教师到高中教师的跨越不只是一个校门的差别,知识的难度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再加上以前知识的构架比起高中远远不够,等等难题,摆在面前,而庆幸的是,开学第一天,便感受到了这个学校制度的规范与成熟,办公室同事的热情与友好,无一不感慨,或许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

  开学初第一节课,并未有适应的时间,便开始着手准备新任教师汇报课,上班三年,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练就,但知识的把握却已成为最大的问题,幸好办公室老师的倾囊相助,上课较为成功。总结反思如下:

  1、继续保持集体备课:由于教研组所有老师的帮组,本次上得还算马马虎虎,因此最大的感慨为必须及时向老教师学习。虽然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教研组老师帮忙给课件,给自学稿,指导重难点,打印东西,指导实验等等本该自己艰难突破的事情,都在教研组老师无私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因此,如果这节课成功了,那将归功于所有老师。

  2、加强重难点把握:虽然以前带过三年九年级学生,但到高中之后知识拓展面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儿,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因此一定要快速的找到每节课的重难点,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重难点。

  3、为学生构建知识引桥:九年级学生在化学知识上的掌握还尚在特别浅显的地步,第一要教会他们从现在开始打开学习化学的视野,第二要结合以前九年级知识的优势,提前告知学生现在必须另外掌握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很多知识在初中并没有学习过,而在高中并不细讲,就要求掌握,如水的微弱电离,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必须增强初高中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引桥。因此,3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或许更好的教会我了要适时沉积,学会沉淀自己。

  4、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反思:必须把钠上边的煤油擦干净,否则有可能会引起小爆炸。

  5、知识构架上缺少分类和比较法的学习:由于时间问题,重点放在观察和实验法,并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钠与水、氧气的反应,对分类和比较钠与铁的性质并未涉及。但在第二课时已就钠与铁的性质比较,包括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的比较进行了详细讲解。

  知识的大门已向我敞开,勇敢无畏的向前走才是我要的路。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4

  一、成功之处:

  1、重难点突出,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用一首学生们都喜欢的周杰伦《青花瓷》~化学版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3、引课注重创新。创设情境“金光灿灿的老师”引入非常精彩,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4、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完成有序、有效。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学生的演示实验效果显著。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6、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7、学生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中自评互评,这样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同学友好相处,达到智力、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展的目的。

  8、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在评价时,能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不足之处:

  1、学生比较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死板

  2、课容量有些大。

  3、过渡语言组织不够自然。

  三、感悟

  要上好一节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一堂好课要学会取舍,不需要太多的亮点,太多反而没有亮点,学会让一堂课真正的彩起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5

  课后反思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习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习,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习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习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习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习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习,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扩展7)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菁选3篇)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1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2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3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习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推荐访问:反思 金属 教学 《金属》 教学反思 菁选12篇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9篇(完整文档)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也能从...

22023年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3篇

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有句话叫做“入对门、跟对人”,也就是讲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要选择一个...

3新学期班主任总结15篇【通用文档】

新学期班主任总结刚入学的新生对职业学校充满了好奇和浪漫的幻想,似乎已经摆脱了最痛苦的学习生活,...

42023年度维修年终总结14篇

维修年终总结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1、20__年度共完成约项零维修工作,其中有公共区域,业主维修,商户...

52023年度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15篇(范例推荐)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我们始终落实县局的各项规定,认真组织学习《漳州市教学教研常规(修订本)》。结...

62023年度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13篇【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这学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7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6篇(完整)

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时光如星域间的流星,来去匆匆,一个学期的教学有结束了。本学期我在去年担...

8最新医院年度总结14篇

最新医院年度总结作为一名市级医院的护士,自离开学校进入医院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深刻体会到虽然在...

92023年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3篇(全文完整)

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一、20--年基本工作情况工作方面,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10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3篇

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一、改造实施生产线的拆装由专业改造公司进行,生产线的具体项目改造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