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4-05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文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供大家参考。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

篇一: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理论 一、 名词解释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 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 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话语慰藉:

 话语慰藉是指文化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时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语境:

 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 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精神生产:

 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 社会的观念活动。

 5.有意获取:

 是指作家处于某种理想冲动, 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 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 摄影等)

 的方式, 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6.创作动机:

 7.沉思: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沉思往往是从对于某个形象或意念的追忆开始, 慢慢地越走越远, 以致偏离原形象或意念, 甚至不经意间已经跨入其他领域时, 所得到的意外收获。

 8.综合:

 综合是指围绕某种中心意念, 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9.艺术真实: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 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 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 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 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10.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 尊严、 价值、 情感、 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生存状态及其命运、 幸福相联系。

 二、 简答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在物质生产中, 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人们要想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 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

 符号是标示食物的代码, 例如文字、 语言等。

 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 既是人思索世界的工具又是构造科学著作、 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

 总之, 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 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 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

 而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 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改造

 (3)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

 无功利性与功利 从目的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 即是无功利的, 但是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但是, 文学得无功利性背后往往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这是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 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性意图。

 (2)

 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 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 文学必然地表现问直觉方式。

 事实上,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 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 更进一步讲, 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所以, 文学是形象的, 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 同时, 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 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地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 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

 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富于情感性, 但是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文学是情感的。

 情感, 这里指审美情感, 是凝聚于审美形象中主体态度, 审美情感往往是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 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在文学中, 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地。

 5.文学创作客体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史文学创造的客体 所谓“社会生活”, 就是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 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总之,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 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史文学创造的客体, 换句话说, 在文学创造中, 无论是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还是侧重于社会精神生活的揭示; 无论是侧重于作家内心生活的抒写, 还是侧重于外部生活的描绘, 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6.文学创作主体的特征 (1)

 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 与“创造者”

 ②主体即“旁观者” 与“移情者”

 (2)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 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7.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

 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

 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体现着深层的心里内容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 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 在这个机缘的, 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8.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1)

 在艺术构思时, 意识与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次之分, 又是相互补充的。

 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对无意识可能起着某种控制、 压抑或引导、 解禁作用。

 所谓“相互补充”, 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 目标等, 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 并促使其活动、 碰撞、 组合来完成。

 (2)

 另外, 承认意识对无意识的制约作用, 还应该考虑:

 ①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可能是意识提供的。

 ②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首先, 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其次, 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引 9.艺术真实的特征 (1)

 与生活真实不同, 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①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 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②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那么艺术情境在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

 与科学真实不同, 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①主观的真实 艺术创造更加突出了主观性, 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基础上, 更加自由地把课题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 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 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 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 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认识的积极感情, 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

 ②诗艺性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 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

 10.审美理想的特征 (1)

 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2)

 审美理想是主观形象与理性观念地结合。

 (3)

 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11.艺术灵感的思维特征 ①突发性。

 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 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

 在时间上, 它不期而至, 突如其来; 在效果上, 突然领悟, 意想不到。

 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

 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 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 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 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意插柳柳成阴” 之感。

 ③模糊性。

 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 而且稍纵即逝, 它所产生的新线索、 新结果或新结

 论使人感到模糊不清。

 要精确, 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

 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 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1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发展与繁荣的要求是什么?

 ⑴科学发展观:

 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 大繁荣的指南 ⑵继承与创新:

 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⑶借鉴与创新:

 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化的沟通 ⑷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推陈出新,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三、 选择(多选)

 填空 1.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文学创作论 ④作品构成论 ⑤文学接受论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4.人脑掌握世界的方式:

 ⑴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可以称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如哲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

 ⑵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可以称为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 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 宗教观念、 迷信观念等;

 ⑶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可以称为伦理性或意识性的精神活动, 如道德意识、 伦理观念等;

 ⑷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可以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如各种门类的艺术, 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5.文学审美含义的形成是什么时候:

 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 世纪至 6 世纪), 在西方则是16 世纪至 18 世纪。

 6.马克思文义的五大基石: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7.文学起源“巫术说” 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 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 哈丽逊 8.文学起源“劳动说” 的几个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生产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9.艺术起源早期的文学艺术形式:

 诗乐舞 10.话语慰藉的两种典范形态:

 含蓄和含混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无功利与功利、 形象与理性、 情感与认识 1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点:

 主导性、 层次性、 多样性 13.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⑴文学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时期, 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⑵雅与俗:

 “阳春白雪” 与“下里巴人” 的统一

 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普写真、 善、 美的时代华章 ⑷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4.回忆的形式:

 直接回忆法、 挨次扫描法、 层次推论法 15.变形的方法:

 扩大与缩小、 黏合、 漫画、 夸张、 幻事 16.雅与俗:

 毛泽东所说的“阳春白雪” 与“下里巴人” 的统一 17.文学创造的主体解释有哪几种:

 主体即“模仿者” 与“创造者”、 主体即“旁观者” 与“移情者”

 18.勃兰克斯对文学无功利性看法的三种方式:

篇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在物质生产中,由于这种生产根源于人的物质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物质价值物,因而,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要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同时,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精神价值物,因而,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在精神生产中,人所凭借的是符号。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它的作用相对于工具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然而不同的是,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而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例如大工业时代,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由于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赋予个性的自由创造。而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特别是马克思称之为“真正自由的劳动”的艺术,这一特征表现的更为突出。正是由于这一特征,精神生产才显得更富于创造性和个性。

篇三: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11 年第 9 期 ( 第 13 卷第9 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ur n al

 of Liaoni~Adl丑 jJIi8缸越on Coll ege No. 9 , 20 11

 ( Vo1 . 13. No. 9) 厦固 渴∞鳍 四衄岔 届国 嗣. 鲍婧 ( 广西民族大学 , 广西 鹿宁 5300~7) 【 摘乏的消除, 精神生产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生产对于推动社会发 展的经济作用, 但对糟神 生产活动中劣质产品的泛滥问题、 精神生产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问题 以及应对这些现 实

 问题 , 我国精神生产活动所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 , 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精神生产对社 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精神生产 ; 社会发展

 【 中图分类号】1 3 0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08- -4053(2011)09— 一 ocr7 3—o3 要】精神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 , 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物质资料匮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

 容。早在上世纪 9o 年代末 , 我 国理论界就对马克思的精神 生产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 果 , 但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对精神生产的概念、

 特点进行界定, 对精神生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作用进行 .

 说明等方面。缺乏 的是深入剖析现实精神生产活动中存在 的问题 , 譬如, 是不是所有经过精神生产者的探索 自由创造 出来的精神产品都能对社会的发展推波助澜? 为什么许多 精神生产的观念性产品在现实的社会生产 中没有能及时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 怎样去应对这些问题, 我国的精神生产活 动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笔者拟从以上几个问题切入, 对如何 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进行探讨。

 、 精神生产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 · ) 精神生产的概念 “ 精神生产” ( Spirit Pro du~ on) 一词在 18 45—一 846 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首次作为历史 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这样表述 :

 “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 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 思 维、 人们的精神往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形而上学等的语 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叭

 由此可见 , 马克思恩格斯定义 的精神生产即“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 。

 在我国学界, 由于学者们 的视角不同, 因此对精神生产 的概念的表述也不同。笔者 比较赞同的观点认为 , 精神生产 就是关于意识 的生产 , 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 。

 首先 , 它是与动物的活动相 区别 的真正的生产。其次。

 与物质生产相比较, 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并且受生 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再次, 根据社会意识生产的不同层次,

 它可以分为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以及政治、 法律、 道德、 宗 一一I 收稿日期]2011 — 04 — 18 【 作者筒介】

 饱婧( 1988 一) , 女,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两个部分。

 【 2

 ( 二) 精神生产的特点 在整个社会生产中, 精神生产有着其显著 的特征, 对其 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精神生产的概念, 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 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与物质生产的区别来看, 精神 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 观念性。物质生产是主体运用生产手段改变客体 的物质形态。而精神生产的主体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只是在 思想形式中改变对象, 并不引起劳动对象的实际改变。尽管 精神生产的产品也采取物化的形式( 例如学术理论著作、 文 学作品、 音乐、 美术等) , 但是在内容上都属于精神性、 观念性 的东西。而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是消化、 吸收附在物 质载体上的观念成果。

 第二 , 创造性。无论是物质生产 , 还是精神生产 , 都是积 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但这两种创造活动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精神生产的创造性, 在于它不断地创造出过去所没有过的新 见解、 新观点、 新理论、 新作品, 为社会提供新的有益的精神 产品。物质生产的过程, 可以按照已知的确定的 目标 , 以及 确定的程序, 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生产的过程 , 从本 质上说是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过程, 是要懈决前人的认识没有 解决的新 向题。探索未知的过程, 不是轻而易举所能达到 的, 它需要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善于独立思考 ,

 勇于对真理的追求, 才能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 , 创造出新的 精神产品来。

 第三, 自由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 就其本质来说都 是人的自主活动。但是, 在物质生产 中, 旧的社会分工私有 制限制了人们的自主活动。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 在奴隶制、

 封建制的社会 中, 劳动者属于或依附于统治阶级, 因而 自主 活动和物质生产是相互分离的。而作为脑力劳动的精神生 产, 是精神创造活动, 一方面。

 精神生产者可以自主地发挥自

 7 3

 2011年 9 月 第 13 卷第 9 期 鲍婧:

 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Sop. 2011

 V 0I. 13 . No. 9 己的精神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 精神生产者可以 自主地运用 精神生产手段对对象进行加工。

 味着精神生产可以不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保证精神生产活 动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 才能更好地推进精神生产活 动为社会发展服务。以为精神生产可以不受任何制约, 这是 种错误的看法。当前我国精神生产出现的一些问题, 从某 种意义上看, 就跟这种错误的看法有关。

 二、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众所周知,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对 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首要的、 决定性的意义。相对于物质生 产而言, 精神生产对于物质文明的巨大作用则是通过影响物 质生产活动实现的, 而这种影响又以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的形式出现。所以, 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 进作用 , 这· 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精神产品不仅渗透在物 质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中, 而且还通过知识形态物化为现实 的存在形态即直接的生产力 , 加快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 升, 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社会物质文 明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就有精神生产作出

 的巨大贡献, 人们许多观念的改变就得益于精神生产的成 果。可以说, 精神生产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功 不可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很多人都看到了精神生产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但并没有意识到精 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许多 不利的影响,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 步发展的一个瓶颈。这种情况也说明, 必须辨证认识精神 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了使精神生产更好地为我国经 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 我们应该对当前我国精神生产中存 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这 些问题。

 ( 一)精神生产活动 中劣质产品泛滥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 , 精神产品也 日

 渐丰富, 我国文化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

 满足了国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内容积极向上 , 引导人们 的思想进步的精神产品居于社会的主流地位。但值得注意 的是, 劣质的精神产品也有蔓延趋势 , 例如低级趣味、 庸俗落 后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剽窃他人、 伪造各种数据的学术论文 ;

 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违反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失实报道等 等。从表面上看, 精神生产活动中劣质产品的泛滥是由于精 神生产迷失了方向, 只讲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其实 ,

 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并不是迷失方向, 而是在抛弃 精神生产正确方向的同时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走上了完全背 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从本质上看这是价值观的一 种严重错位。深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是由于我们国家高校、 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简单片面 地执行以学术成果为核心的评价和晋升激励机制。不少高 校都有明确规定:

 必须在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文章, 教师才 能晋升职称、 当研究生导师、 申请项 目; 一些研究机构的体制 也要求学者每年有“成果” 。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核, 这本身 并没有错 , 但简单片面地执行量化标准, 实际上也就扭曲了 考核的初衷。一旦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

 对科研成果只重形式和数量 , 而对学术质量不闻不问的氛围 形成, 大量毫无价值 的复制品, 仿冒品等劣质产品就会在利 但是, 这种 自由性并不意 一一一74 益的驱动下应运而生 , 实际上则根本无法转化成现实的社会 生产力 , 精神生产能力就会随之萎缩, 导致整个精神生产的 衰退甚至堕落。

 二是精神生产者缺乏 自律、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是造成劣质品层 出不穷的直接原因。名利虽然是激励每个 人不断进取、 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 , 但精神生产者若把 追求名利置于追求真理之上, 他们也就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 最起码的品质和精神, 而没有了这种品质和精神, 他们不过 是挂着“ 科学家” 、 “ 教授 ” 、 “ 博士” 头衔的人 , 不可能再获得 研究中的成功和科学上的突破。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要 求其主体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渊博的知识, 把追 求科学真理作为人生的最高 目标, 并不断加强 自身的修养 ,

 用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去倡导优良的学风和维护学术的尊 严 。

 兰是媒体不负责任的推波助澜。近年来, 在媒体上涌现 的肤浅和片面的炒作, 不仅制造和助长 了过多的低俗文化,

 而且对学者也造成压力, 使创新研究的动力被分散和消减。

 主流媒体负有沟通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渠道的社会责任 , 对 于防止劣质精神产品流人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媒体不应只追求“ 眼球”效应以成就一时功利。

 (二) 精神生产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为确保国 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我 国对科 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 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2007 年国家用于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为 2113. 5 亿元, 是 1980 年 的32. 7 倍, 年均增长达 1 3. 8%o[4 1如此巨大的投入 , 回报当 然也是可观的:

 据国家科技部的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每年有 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 3 万多项。但问题是在这 3 万多项 成果中, 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 占 10 —1 5%。

 [5 1

 2010 年 2 月 3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 明确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的一点发人深省 , 就是“ 加快科 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何我国的社会生产现实中会 存在这种精神生产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境,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理论研究与实际脱离。目 前我国从事精神生产的

 主体绝大多数是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分子, 由于没有 充足的市场经验, 其研究往往不是从现实需求 的角度进行,

 而是一味瞄准国家教育部下拨的课题和立项, 这就导致了当 前很多的精神产品完全是为了论文和基金项 目而作, 谈不上 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潜力股”, 更算不上“货真价实” , 如 此一来, 当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吸引不来企业投资方的眼 球 。

 第二 , 精神生产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缺乏有效的转化机 制 , 有关部门不能为这种转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我 国创新成果的转化实际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

 一些具有优秀科 研成果的科学家由于无法适应社会的陋习, 也不屑于去勾兑 或拉关系, 要 自己去寻找和说服企业实施 , 往往都 以失败告 终, 再好的成果也无人 问津。原四川医学院一位教授, 在世 界上率先研制成功人工晶体后, 就碰到了这种结局。在被迫 束之高阁的情况下, 为了使 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盲者带来光 明, 只好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世界眼科权威杂志上发表。

 2011 年第9 期 ( 第 13 卷第9 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ur n al 0f L iaoni ng Administration Coll egv No. 9 , 20 11

 ( V 01 . 13. No. 9) 美国一家正在从事同一研究的企业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 , 迅 速将其产业化和申请专利。

 【 6

 由此可见 , 精神生产活动的及 时转化不仅需要精神生产者勇于创新, 了解市场, 需要管理 知识产权的相关机构能审时度势 , 准确衡量科技成果的价 值, 以不至于让成果“过期作废” , 更亟需建立一套特定的程 序, 使得转化有章可循。

 第三, 精神生产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

 精神产品的转化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事情, 它包括从产品创 意、 商品化生产、 形成产业和市场规模等环节。要经过新产 品概念的形成、 研究与开发、 设计实验试制、 中间试验 、 生产 准备、 批量生产、 营销和市场建设等七个阶段, 才能形成产业 市场和产业规模, 完成从观念性产品到实际产业的过渡。

 从表面上看 , 在以上七个阶段中只有第四阶段需要精神生产 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共同合作 , 然而实际上, 若在精神生 产部门进行前三个阶段工作是, 对实际工作部门不闻不问,

 那么精神产品的实用性和市场性无疑会大打折扣。同时, 若 在后三个阶段实际工作部门与精神生产部门相脱离, 那么面 对生产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将成为最大 障碍。然 而 , 目前我国的实际是, 大多数科研项 目在立项时就没有与 相关企业沟通 , 直到...

篇四: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节第一节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与关系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与关系

 1 1、内涵

 ①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②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源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资源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内涵

 ①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②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

 2 2、关系、关系

 ①精神生产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独立独立

 艺术的门类与形态发展广播、摄影、电影、电视艺术的门类与形态发展广播、摄影、电影、电视

 ①精神生产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分化

  体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分化

 体力劳动——

 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耐性。

 媒体与文艺的形态口头、印刷、电子——脑力劳动精神生产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耐性。

 媒体与文艺的形态口头、印刷、电子

 脑力劳动精神生产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的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物质基础对精神生产的影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物质基础对精神生产的影响

 ②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②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Ⅰ

 ⅡⅠ精神生产的繁荣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繁荣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Ⅱ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中独立出就反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中独立出就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 2、精神生产已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 3、精神生产时富裕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作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作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精神生产已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时富裕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作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作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 1、科学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科学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2 2、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

 3 3、文学与宗教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

 、文学与宗教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

  但文学与宗教也有差异。

  文学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但文学与宗教也有差异。

 文学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

 宗教则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宗教则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区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于此同时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以虚无的情感区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于此同时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的自身的价值。否定人的自身的价值。

 文学彰显人的本质、宗教否定人的本质力量。文学彰显人的本质、宗教否定人的本质力量。

 二、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二、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创作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精神生产活动。文学创作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精神生产活动。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客体一、文学创作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种种解释一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种种解释

 1 1、性性

 自然说

 中国中国““象天法地、

 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自然自然””说偏于叙事文学。说偏于叙事文学。自然自然界自然人自然自然界自然人—西方摹仿说镜子说象天法地”西方摹仿说镜子说————戏剧、造型”说说““感物感物”戏剧、造型

 ”说说

 2 2、情感说情感说—

 现代情感与形式论苏珊现代情感与形式论苏珊· ·朗格

 中国中国““诗言志诗言志””说情志合一

  ““诗缘情诗缘情””说、

 客体即客体即“—西方近代浪漫主义诗论华兹华斯“情感情感””说偏于抒情文学说偏于抒情文学

 西方近代浪漫主义诗论华兹华斯

 朗格

 说情志合一

 说

 3 3、①①

 从弗氏的从弗氏的“②②

 ““原始意象原始意象”③③

 幻觉型作品与幻觉型作品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

 幻觉型神秘原始经验幻觉型神秘原始经验——

 ““不是歌德创造了不是歌德创造了《德。德。”“”“神秘共享神秘共享”、

 客体即客体即““原始意象原始意象””说说

 “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即集体无意识即集体无意识

 “原始意象原始意象”—心理型日常生活经验”到荣氏的到荣氏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批评学批评学》——一般批评家——原型批评家》而是而是《《浮士德》P223P223一般批评家

 原型批评家

 浮士德》

 心理型日常生活经验——《浮士德浮士德》”

 》创造了歌创造了歌

 二、二、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 1、““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的统一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的统一体

 ““唯一源泉唯一源泉””““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为直接对象现实型文学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为直接对象现实型文学

 ”为最终源泉幻想型文学为最终源泉幻想型文学

 ““生活生活生活生活”

 2 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①①

 整体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生活现象与生活整体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统一本质统一

  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整体性”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一观点源于黑格尔。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一观点源于黑格尔。

 ②②

 审美价值以美为对象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审美价值以美为对象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

 以美为目的化丑为美以美为目的化丑为美

 ③③

 体验性外在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生活体验性外在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生活

 、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被视为文学反映对象被视为文学反映对象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种种解释一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种种解释

 1 1、主体即①①““摹仿者摹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古希腊到十七世纪——体看法各家观点有异体看法各家观点有异

 ②②““创造者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艺术想象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艺术想象——者的作用者的作用

 ③评述认为③评述认为““主体即摹仿者主体即摹仿者”匠认为匠认为““主体即创造者主体即创造者”主体的创造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主体的创造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

 2 2、主体即①①““旁观者旁观者””审美非功利性与心理距离说审美非功利性与心理距离说

 ②②““移情者移情者””情感外射情感外射

 ③评述二者各有优缺点③评述二者各有优缺点

 、主体即““摹仿者摹仿者””与与““创造者创造者””

 强调世界的作用具——强调世界的作用具——强调作强调作”不妥帖将艺术家降为工不妥帖将艺术家降为工”有其合理成分但要注意有其合理成分但要注意、主体即““旁观者旁观者””与与““移情者移情者””

 3 3、主体即①①““集体人集体人”②评述有其功用但总体上看是极其片面的②评述有其功用但总体上看是极其片面的

 、主体即““集体人集体人””荣格集体无意识荣格集体无意识

 ”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 1、文学创造主体的特征艺术生产者自由自觉的艺术生产者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创造者”、文学创造主体的特征

 ”““社会人社会人””————“ “集体人集体人””

 美的体验者物我交融的美的体验者物我交融的“美的评价者客观冷静的美的评价者客观冷静的“美的创造者技巧高超的美的创造者技巧高超的“2 2、文学创造主体的修养和能力才能创造主体才能修养生活积累文化学识文学观念审美理想创造主体才能修养生活积累文化学识文学观念审美理想

 能力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能力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

 “移情移情”“沉思沉思”“摹仿摹仿””者”旁观者旁观者[ [塞万提斯”者者[ [李白摹仿崔颢李白摹仿崔颢] ]

 者[ [徐志摩徐志摩] ]

 塞万提斯] ]

 、文学创造主体的修养和能力才能

 第三节第三节

 文学创作主客体的关系文学创作主客体的关系

 一、文学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2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二、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二、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理客体的有关信息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 2、主体选择具体的客体进行重塑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3 3、总之、文学创作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

 一、文学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主体选择具体的客体进行重塑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总之、文学创作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

 rn%VI1LdhxB2L4ZPjc6JxhGcKIUSdR2SA)TE0Pq H4rgh5 pS$w2n(FXpWY7fZLjoAuQ69B!!ao86(lXa%UttwdheCGQlLaaXB(()olToUY$gilzyABpucP1VV92GyTA#6gxw%pA3puh2JxQC+N**F9e!VyaBwf75TU1lj735%#NqhUuL%aVEkXfPY7fK$qt9$3ftia42&oz15F09oz6EETVqJ&IqN%aPs0m$IIFo*HCr$sZojOv Bq6H fQVNxZKO&qC24Y26i%Ui&b p&werBgK0tY5k+pomXu60K Uxl#O&Vk42Qi3F1l pDiI0 r$jqQWBXt8l&T!UMi(tdGJKK1QboDF)VrT2tiUw#GP5)Ooxr9JfH*iPIY8zX2GN47iMaMU!Tp*NeQB0)3sW12lI59wOi7)z8n&kQZaj!ImpoGzqGA2MEoMdCpm2dtpK(&dtfjfV9JLEOt4w#lrS5AqnSw15hnGGBntA+EI2SGftXL5*NlLOc)t&(3Rfmgwg+uMCXx7SXtV7nxVmgfHJW3e5tyvq+8Pl8*CJ15kMjdqsBXb78Etg9myebeWD8e10D+PwaAeZ9Uooa6DZqwwQIyNEyUXZaCK8IPgUR0f)%WC9*9WgyNg+Pw#35jcKx$RWklcz(H5bYvtKaaSOYLM)OE)ZBnXa0jfE1j5bE1KO(ybNgI0vmey6KFVz8JVHBzJLFfq(8DQGOPtixjNBMytw4UI&jI%*MsR8%36ZohCqqrNgr#bsTu$+Dq+5ijD1n)ae1u+)gYDciPcJ96(kwrxDX(pVGjj4l%JXpsi4yqEGPtcR9P0i Mum+6GWE2I7 F#%MKyZ+7JLUpTgdkl!)9NXZ+WBhuPExrwl&95P3!2vfgSrML!hf f)A&+e)iY%W(de5jzRJXzSPGw#4)+LvppPrp2TGN MiD11 $+WdjO9gH*Z+2Ho%*60oPWhWQp290w+OgjcluSToYn8Mr#zF*XbHN6wo1WB*177&e3V...

篇五: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 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艺术生产: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 它作为一种生产, 是一种感性、客观的、 有目的的、 对象化的实践;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 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它以创造审美对象、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是一种感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第一种意义, 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 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 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 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 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一、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精神生产:是人类为了获取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自然对于自然、 社会的观念活动。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

 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

 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以符号活动创造观念世界, 更富于个性和自由创造性。

 科学、 哲学、 政治、 法律、 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创造观物质生产:是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 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1 、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 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并“随着物质生产 的改造而改造” 。

 A、意识的初级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第一次“真正的分工” ,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精神生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原始社会时期, 精神生产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弹歌》这些壁画, 彩陶纹样, 狩猎舞蹈和歌谣, 都清楚的表现了在原始社会里, 文学艺术同生产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B、 依据马克思的看法, 物质生产在原始社会瓦解之后, 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四种历史形态, 相应地, 精神生产也随之经历了四种形态, 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中世纪为例, 中世纪的欧洲是以教会权利为中心的封建君主社会, 所以宗教神学成为精神生产的中心, 艺术生产成了宗教生产的手段。

 中世纪某些精神生产比如艺术的成就与宗教密切相关。但丁的《神曲》《神曲》 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

 它的梦幻性、 奇迹性、 象征性和抽象性, 都代表了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但丁是新旧交替的诗人, 基督教的神学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世界里仍占了相当的比重, 这就决定了《神曲》 的思想内容是及其复杂和矛盾的。

 2、 另一方面, 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又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A、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的同步。就精神生产本身而言,• 一方面它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方面它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上发展的。B、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 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 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另一方面, 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现实的社会条件。

 (二)

 、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共性:A、 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 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 这就是自觉性和创造性。B 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B 、 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特性:A 、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B 、 精神生产以符号来创造观念世界C 、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 文学创造与科学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

 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 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等就是科学生产的成果的成果。文学活动:

 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 感受和评价, 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并将其传达给别人, 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 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 情感的形象形态,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 文学产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二、 文学创造与宗教的异同相同点:

 都是对世界的情绪、 情感体验, 都具有直观性, 想象性,幻想性, 形象性等特点。不同点:

 文学创造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 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 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 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使人发现世界、 认识世界、 回归世界; 它关心人,热爱人, 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 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却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 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 以它特有的神秘经验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三、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1、 作为叙述、 表现、 象征的符号体系, 文学话语采用隐喻、 暗喻、 转喻、 暗示、 象征等形式, 来反映外部世界, 表达主题的情思, 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是不能一眼看穿的, 而且对于只称明确的科学语言而言, 文学话语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感情和态度。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 中的“竹” ; 李商隐的“寒梅最苦短”中的“梅” , 等等, 都寄寓了深沉强烈的情感和人格象征。隋朝·侯夫人的《春日看梅(选一)

 》 :

 香清寒艳好, 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 散与群芳自在春。

 2、 文学话语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 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诗人玉屑》 卷六记载了王仲题试馆绝句, 有“日斜奏罢《长杨赋》 ,闲拂尘埃看画墙” 句, 王安石改成“日斜奏赋《长杨赋》 罢” , 认为这样更符合情理, 而且说“诗家语如此乃健” 。

 这里不过是将“赋” 字词性稍作变化, 却使诗句更加经典。3、 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 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二、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1、 文学创造的客体两种解释:“自然” 说“情感” 说2、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A 、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B 、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C 、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这一学说认为, 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 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后来泛指社会生活。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 中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模仿论传统。西方:

 摹仿说、 “镜子说” 、 “艺术显微镜” 说。中国:

 “象天法地” 说、 “观物取象” 说、 “感物” 说。

 这一种理论认为, 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西 方:近代浪漫主义诗论(华兹华斯、 雨果)

 ;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源于在平静生活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现代情感与形式论(科林伍德、 苏珊·朗格)

 ; 符号学家苏珊 朗格给艺术下的定义是学家苏珊·朗格给艺术下的定义是:

 “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就是象征情感的物化形式。“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中 国:“诗言志” 说“诗缘情” 说:

 陆机在《文赋》 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的见解, 创立了这个学说。

 所谓社会生活, 就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 也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生活” :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自然界的统一体“唯一源泉” :唯一源泉• 首先, 从理论上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则是第二性的。

 生活是被反映的对象, 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形式;• 其次, 从创作实际看,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社会生活的根源,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 为直接对象:现实型文学“社会生活” 为最终源泉:幻想型文学

 ① 整体性: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统一。《红楼梦》 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 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外部的、 世俗的、 官场的、 政治的、 经济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同时《红楼梦》 呈现出来的又是活生生的、 五彩缤纷的生活形象, 就在这表层的生活现象中, 又透露着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而使反映的生活达到现象与本质、 具体与一般的有机统一。② 审美价值:

 以美为对象:

 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比如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的空灵飘渺、 美丽动人的洛神;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 夜》 中描写的清丽明净的春江花月 夜景色。

 )的清丽明净的春江花月 夜景色。

 )以美为目的:

 化丑为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 中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敲钟人卡西莫多相貌奇丑, 但他对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的爱却是高尚的, 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 这种人内心和外在的强烈对比, 变丑为美, 使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他的心灵美, 而忽视了他外在的丑陋。

 )③ 体验性:

 外在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生活。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 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并且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具文学创造的客体:

 3、 文学创造的主体A、 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 与“创造者”主体即“旁观者” 与“移情者”B、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B、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①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②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 评价者和创造者③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 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 如果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话,那作家、 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理论家、 艺术家都支持这种观点。

 不过他们多“模仿者” 的具体理解并不相同。• 18世纪以后, “模仿说” 受到冲击, 特别是遭到了18世纪末19 世纪初中叶浪漫派激烈的批驳。

 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的本质, 强调艺术家, 诗人作为创作者主体的地位。

 这就是“创造说” 。

 • 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 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 ,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说过:

 “生活就像是场体育比赛, 有些人充当角力士出场, 有些人是拉拉队, 而最好的则是观看者。

 ” 他认为, 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 就是出于这种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观看” 位置的人。• 在中国, 老庄哲学里的“虚静无为” 说、 苏轼的“游心物外” 说等, 都是直接或间接 的说明了艺术主体超然于现实功利的特征。• 西方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 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

 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 利普斯、 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尔父子、 利普斯、 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总 结:艺术家作为审美者, 有超脱个人功利心理的一面, 但作为有思想、 有爱憎、 有血肉的人, 必然以一定的功利的眼光审视世界、 投入现实, 不可能成为纯粹的“旁观者” 。

 这实际上也是文学功利性的体现。

 • 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 并创造文学产品。

 只有出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 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 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始终属于精神生产者。•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 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 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 但与科学认识不同, 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 情感体验, 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 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 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中内含着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主

 • 任何个别的作家、 诗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个体, 都不可能是封闭在自我意识中的神秘精灵; 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 审美体验、 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与语言反映生活的技巧, 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 社会意识、 公共心理、 民族特性、 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正如契科夫所说: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因此应该跟其他一切社会人士一样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节制。

 ”从屈原到鲁迅, 从荷马到海明威, 任何一位诗人、 作家, 他们都既是个别的人,又是一定的社会人, 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既是个人的, 又是一定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的折光。

 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

 人并非术生产者, 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

 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

 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 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 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 并创造文...

篇六: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章练习题(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一、 填空题 1、 物质生产和

 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2、

  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 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3、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

 。

 4、 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并不是“语言”, 而是

 。

 5、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不一样, 柏拉图认为, 艺术模仿的是理式,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 艺术模仿

 。

 6、 亚里士多德认为, 诗人的职责在于

  , 因而诗甚至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

 7、 德国学者奥尔巴赫认为, 古希腊的模仿论强调文学模仿的是此岸世界, 而希伯莱或《圣经》 的模仿论则强调文学模仿的是

 。

 8、《尚书· 尧典》

 “诗言志”

 中的“志” 指

 。

 9、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

  。

 10、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

 。

 11、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在于, 前者是

 社会生活, 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

 12、 文学要创造美, 要激发人们的美感, 就必须努力去发现、 反映那些具有审美价 值 的 生 活 ,而 对 那 些 不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甚 至 与 美 对 立 的 事 物 ,则 必须

  。

 13、 对美的崇拜与对丑的描绘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

  。

 14、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

  。

 15 、文 学 创 造 的 主 客 体 关 系 就 是 审 美 主 体 与 审 美 客 体 所 构 成的

 。

 二、 名词解释 1、 物质生产:

  2、 精神生产:

  3、 社会生活:

  三、 改错题 1、 因为都是精神生产, 所以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没有区别。

 答:

 2、 因为都是精神生产, 所以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没有区别。

 答:

 3、 文学艺术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 就只能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反映。

 答:

  4、 文学创造主体就是模仿者。

 答:

  5、 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旁观者。

 答:

  四、 简答题 1、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

 2、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与物质生产相比, 精神生产又有什么特殊性?

 答:

  3、 文学言语与科学话语、 日常言语有什么不同?

 答:

  4、 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 历史上都有过哪些看法?

 答:

 5、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

 答:

 6、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答:

  7、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 历史上都有过哪些看法?

 答:

 8、 什么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答:

  9、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 评价者和创造者?

 答:

 10、 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创造, 其主客体的关系有什么特征?

 答:

  11、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

推荐访问: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特殊性 简答题 精神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9篇(完整文档)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也能从...

22023年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3篇

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有句话叫做“入对门、跟对人”,也就是讲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要选择一个...

3新学期班主任总结15篇【通用文档】

新学期班主任总结刚入学的新生对职业学校充满了好奇和浪漫的幻想,似乎已经摆脱了最痛苦的学习生活,...

42023年度维修年终总结14篇

维修年终总结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1、20__年度共完成约项零维修工作,其中有公共区域,业主维修,商户...

52023年度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15篇(范例推荐)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我们始终落实县局的各项规定,认真组织学习《漳州市教学教研常规(修订本)》。结...

62023年度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13篇【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这学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7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6篇(完整)

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时光如星域间的流星,来去匆匆,一个学期的教学有结束了。本学期我在去年担...

8最新医院年度总结14篇

最新医院年度总结作为一名市级医院的护士,自离开学校进入医院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深刻体会到虽然在...

92023年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3篇(全文完整)

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一、20--年基本工作情况工作方面,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10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3篇

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一、改造实施生产线的拆装由专业改造公司进行,生产线的具体项目改造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