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05

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篇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6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篇

篇一: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6 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

 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

 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

 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

 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

 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

篇二: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摘要:从 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 2017 年的十九大报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提出到强调铸牢,体现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维,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道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团结;中国梦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历尽沧桑,但又永远是那样风华正茂。从中华大地有文明伊始,至今已经有 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 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中华儿女携手“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证明,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就必须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铸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润滑剂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逻辑上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一定的区别,“一个民族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有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可以是另一个国家的成员”[5]。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儿的各个民族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新疆生活的很多民族在境外都有其同族之人,他们的民族认同就与国家认同不一致。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使之相协调,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自有文明以来就追逐的目标。先秦时期,民族融合一直在进行,而民族融合的目的就是要一统天下。秦完成形式上的一统天下后,在文化、思想、经济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比如“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等等,中华民族的融合初见成效。在后续的朝代更替中,中华大地的各民族轮番占据着政治中心,即便是各民族之间功伐不止时,也以追求正统地位为最高目标。总之,中国的历史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对中国历史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汉族也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先民共同熔铸的。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整合国内各民族利益的重要机制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民族利益的分配,以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利益。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一样,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而不同的利益诉求正是各民族之间冲突的来源。我们要实现国家的发展,就要整合各民族的利益,使得各民族能形成发展的合力,而不是在发展过程的发生冲突,进而相互使绊子。那么怎样去整合民族利益呢?这就是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合民族利益关键在于各民族如何认识自己,民族的利益,只有在共同认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形成各民族的共同价值遵循。这种共同的价值遵循,是各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符合全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也符合各民族的自身利益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实现从差异到整合,使各民族有共同的利益载体并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来发现这一载体,最终借助这一载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

  党的领导人很早就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的,仅仅依靠整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发展难题的,我们既要协调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来促进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也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来应对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怎样去构筑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的抓手在哪里?笔者认为构筑各民族的精神家园的抓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个民族都有具体的、现实的需求,单个民族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该怎样去平衡,以及如何去看待这种冲突,这中间很有学问。正如我们所说,在我国,中华民族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而其中的某一个民族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其中一位成员。当家里某一

 成员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怎么去平衡,当这位家庭成员很顾家,对家庭的认可度很高,那么他将会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顾全家庭的利益,这就是精神家园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好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度,使得大家以整体的利益为先。因此,“我们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何为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

  2.全面实现小康,各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2015 年 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中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东福鼎市磻溪镇的畲族村“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小康村’”后进而得出的结论。2020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使一个人掉队,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所有人群全部实现全面小康。这意味着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必须现在解决,可以说,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信心和勇气。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现,将是一剂催化剂,能让我们在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中更加有力。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说我们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的成果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能更好的激发每一个人的发展动力,在建设中让大家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我们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参与。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赋予我们的认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

  [3]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7-10-18/doc-ifymyyxw3516456.shtml.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M].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丁海峰(1994 年—),男,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

篇三: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8)03—098—05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孔 亭(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必然要求。[关 键 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复兴;民族团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1] 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民族工作的新战略, 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性。

 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整合和提升国家民族—— —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即各民族能够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的总称,是现代中国的国家民族,是全体中国公民共同组成国家民族的共同体,也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

 中国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和利益诉求,只能依靠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在一起。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许多方面交流交融的观念认同,是对近代历史上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也是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情感作者简介:孔亭,男,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收稿日期:2018-08-0198 - -万方数据

 依托。

 民族团结包含我国 56 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团结。甲午战前,中国社会长期处于王朝国家统治之下,士大夫往往以“天下观”和“夷夏之辨”认识中国和世界,他们没有现代民族意识。

 甲午战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开始觉醒,革命派和维新派(立宪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受欧美和东邻日本民族理论和民族建国的影响,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词语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概念。

 自此,中华民族逐步成为中国各民族的代称,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中华民族成为各方势力认同与利用的象征符号和政治口号, 也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积淀的各民族融合的成果,在西方列强的入侵打压之下,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以强化对全体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来淡化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边疆民族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 以达到铸牢中央政府执政之基和凝聚人心的目的。

 黄兴涛教授研究后发现, 中华民族建立后,学界和政界人士的中华民族观念才真正形成和确立;而中华民族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并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了。“中华民族”一词更广泛使用并成为极度流行的固定词汇,还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才得以实现。[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需要。

 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余年间,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命运、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拥有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归属。

 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亡背景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共御外侮,中华民族开始凝结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基本完成” [3] ,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形成。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 [4]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建设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呈现。

 从20 世纪初年梁启超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凝练,到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再到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百余年来民族国家建设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发展到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历史演变,其背后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

 当今,我们民族工作重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心是把中国 56 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99 - -万方数据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逻辑前提, “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主旋律” [5]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事业,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它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民族事务的新思维新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中的新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疆独、藏独、港独、台独等分裂势力有所抬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失或弱化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会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总任务的实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也是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面临着港台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现实挑战,需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整合国家实力。(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基础积极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是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凝聚人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把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 [6]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

 同理,民族团结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历史上众多民族经过分化和交融形成了今天的 56 个民族。

 中华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铸牢国家统一和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

 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一些反华势力借助国内民族分裂和政治分裂分子,鼓吹鼓动疆独、藏独、台独、港独,企图分裂中国。

 这些分裂势力大都基于特定的区域、语言、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共同宗教信仰等因素,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经济利益或政100 - -万方数据

 治诉求,将其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凌驾于民族国家认同之上,从而造成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损害。

 从世界范围看,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在维护地方政治和经济利益时不断强化, 这类地方人们在建构身份认同时容易将其地方身份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对立起来,如我国的新疆、西藏、香港、台湾地区。

 为此,我们应做好思想宣传和各类教育工作,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8]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把民族工作重点从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转向发展经济和精神建设的“两条腿走路”模式,解决民族问题也要把握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两把钥匙”。

 我们需要增强各单元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与基础, “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 其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

 ” [9] 中华民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形成的国家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事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既是包含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内涵,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是一致的, “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区、各个族体趋向整合和同一而形成国族统一性(national unity)的过程。

 ” [10](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就是从学理上认识清楚,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促使人们研究这方面的理论,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法,表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 其含义就是培养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民族意识—— — 中华民族意识,把中国 56 个民族牢牢熔铸一体、融入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民族多样性中巩固一体,在差异性中保障各族人民关系和睦相处;让祖国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各族同胞共居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观念的深化与发展,显示了中国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中心工作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学界应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进程, 在深刻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供合理的学理支撑。101 - -万方数据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各民族力量和智慧,共同奋斗,共享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 56 个民族“一个不能少”。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纵观国内外两个大局,民族复兴还面临着港台分裂势力和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的现实挑战,需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利益诉求, 只能依靠中华民族来凝聚力量和智慧。

 中华民族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文化、情感和利益,中华民族复兴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最大公约数,以此为团结各民族人民的旗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民族复兴既强调国家层面上的中华民族认同, 又强调中华民族认同之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团结各民族人民的旗帜。“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12]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任务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的,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考文献:[1][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2]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9、164 [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2:29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 [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6][7...

篇四: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马文达

 来源:《文存阅刊》2018 年第 04 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断首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之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中的全新体现,同时赋予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历朝历代都是由统一的多民族构成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并使秦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随后出现了汉唐盛世的局面,总体上国家繁荣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在我国,汉民族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少到多、由点到线,最后由线到面,像滚雪球一样开发虚怀、兼收并蓄融合了其他各民族的充分形成的民族。不论是汉族政权入驻中原还是其他民族入驻中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是中华的正统“血脉”。在历史进程的水乳交融中,这些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政权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一些民族问题,在华夏大地上,有的民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民族则继续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也有过分崩离析和多个政权鼎立的局面,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仍然是发展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活动促成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比如“茶马互市”、“和亲政策”、典籍翻译等等。在这一养育了各民族生息的华夏大地上孕育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自从“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华夏大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并且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始并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解释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提出“五族共和”论,主张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合起来。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被我国各族人民广泛认可,即指我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费孝通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同时也为我国今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既要回顾过去总结历史,也要放眼未来开拓进取。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族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各民族也随之与其他国家的民族产生密切交流,在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以及责任共同体的同时,更加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力量,携手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世界俨然已是一个地球村了,各国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种频繁合作交流的背后,其实是各种激烈的竞争。各个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都在不断地完善自身,整合各方资源。当然,我国也不例外,纵观古今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积极有效的协调“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其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挑战。

  (一)内部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从微观上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比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缓慢,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便体现在人民的收入水平上,很明显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久而久之,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等方面的类比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失衡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地区关系,甚至还会极大地影响民族关系,不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当前一部分人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这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传统的思想主流意识受到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但是新的思想主流意识还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个别历史虚无主要者不顾中华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和谐共生,肆意歪曲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试图以重新评估历史为由来否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政策方面,国家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一部分人却以此为手段来作为争取特殊“好处”的工具,从而产生反向歧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而忽视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历史及现实依据,基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于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实,以民族平等为基础制定了相关民族政策,但是个别人由于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以至于主张取消现有的民族政策。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甚至产生“副作用”。

  (二)外部挑战

  当今时代,后殖民主义不断蔓延。所谓后殖民主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世界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主张西方中心主义,并通过一系列语言和修辞提出“二元对立”论,如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等等,以此对世界进行他们认为的描述。同时后殖民主义倡导的西方中心主义还抱有西方文化的情结,而且这种西方文化情结普遍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利用种族优越论把其“自我”的规则强加于“他者”。后殖民主义理论主义包括“文化霸权”、“民族文化”、“话语”与“权力”,文化霸权既是一个政治、文化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因其自身的政治权力而对东方的重构过程中,东方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话语与权力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自身的文化观念使“他者”产生一种被强制认可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想体系。

  如今,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中不乏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现代媒体来强势输出和推销本国理念,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源源不断的冲击着东方的传统文明,使得曾经璀璨的东方文明变为“灰姑娘”,让人们摒弃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去仰慕西方国家的文化理念。美国和加拿大曾经效仿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提升了本国的民族凝聚力,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的文化理念形成于它自身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之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理念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状况。所以,一味地照抄照搬显然是无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甚至还会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产生不利影响。

  四、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工作就是要“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情感上彼此认同,心理上去除隔阂,各民族之间在互相尊重、包容、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在这其中既有岁月沉淀的作用,又有国家政府的积极助推作用,只有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落到实处。

  (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要求我们要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所谓民族精神,“它是上升的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是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④纵观各国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而我国也不例外,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众一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同时我国的民族事务领域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并存”为我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如果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昌盛,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五个认同”,通过“五个认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汇聚凝聚力、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文化自信与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不断地进行文化意识的输出,使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回顾历史,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使其自身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最终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智慧结晶。要正确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多”与“一”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民族内文化自信,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自信,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自信的魅力。

  华夏大地上孕育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不同的文明,伴随其出现了诸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等这些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的文明文化是“多元”的起源,大一统的结局。中国历史中统一占主流,正是各民族在统一的向心力的驱动之下,使得中华文化既“多元”又“统一”,中华文化已经在各民族的文化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纽带。“中华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⑥因此,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有助于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中传递中国声音、更好地建言献策。文化自信高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更加强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保障。

 (三)加快发展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经济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⑦民族地区能否按时建成小康社会,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大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只有包括民族地区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的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等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员流动性,不断地深化和巩固各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因为“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⑧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各地区要精准发力、因地制宜,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增强了中华民...

篇五: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策 与 信 息 (总543期)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入研究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凝聚各民族团结的力量,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大做文章,制造民族对立,蓄意破坏民族地区稳定局面,以此遏制我国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是抵御和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谢文涛 李少军(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收稿日期] 2021-11-18[作者简介] 谢文涛(1996-),男,四川盐边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少军(1965-),男,云南红河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 要]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现实基础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为”特性以及新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发展,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现实条件。从指导方针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3-0012-07(总543期)2022(3)

 决策与信息 Decision & Information 12

 2022年第3期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实的共同体存在决定了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使得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奋斗,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融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密切相关,各民族同心协力、团结一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越强,各民族就越团结,相互帮助的力量就越大。因此,迫切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引领、团结、动员各族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面临着国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国内方面而言,一是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少数民族在与他族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隔阂,缺乏有效的沟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孤立感,降低了对社会的信任。二是社会中仍存在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阻碍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团结。三是境内分裂分子受西方敌对势力蛊惑,制造民族差异,宣扬民族分裂的反动言论,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国外方面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极大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经常在我国挑起各种事端,搞民族分裂主义,干涉我国内政,不断制造民族矛盾,炮制“藏独”“新疆人权问题”来制衡我国的发展。现实危机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激发起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树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意识,自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全国各族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项任务”[1]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根基,由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情感表达体系和信仰体系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成员共有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5] ,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结底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经历了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过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顺应了意识“自为”特征,符合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规律。新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的加速流动促进谢文涛 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13

 决 策 与 信 息 (总543期)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一)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为”性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中经历了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自在”意味着“潜在的”尚未展开的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大地上,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整体是一个被动应付、缓慢苏醒的阶段。

 “自为”与“自在”相对,意味着“展开” “分化”的状态,在该阶段概念内部矛盾和对立要素开始区别、分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外来侵略刺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化。费孝通先生指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6]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矛盾空前激化。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争中觉醒和凝聚。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了强起来的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为”特征再进一步,从治疗民族伤痛,被动应对性阶段进入到重拾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动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步伐。党中央正是抓住新时代共同体意识“自为”性主动特征,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性,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让各族人民意识到现代化的目标符合自身利益,指导、推动、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二)新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充分发展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这一时代,我国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流变,各地区和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人流方面,2012-2017 年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参与持续增强,由 2012 年的 5.5% 升至2017 年的 7.5% [8] 。2000 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1.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到 10%;2010年流动人口为2.21亿人;2020年流动人口为3.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26.6% [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按照以上数据粗略估计,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 3000万人,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少数民族融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各民族交流交往日益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少数民族是否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关系到社会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在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使其诉求得到倾听,权益得到保障,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流动人口对城市、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联系起来,树立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意识。物流方面,自 2013 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以来,截至202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300.1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 [10] 。其中,据《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8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高铁营业里程 2.9 万公里以上。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36.0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3.7公里/万平方公里 [11] 。

 物流的迅速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打破了同外界联系的壁垒,便于引入资年度策划 —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决 策 与 信 息14

 2022年第3期金、技术、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经济交融程度不断加深,民族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共同体,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不断加深。不断扩大的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流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 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1.6%。10 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与此同时,我国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接近 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0% 左右,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目标提前超额完成,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贫困村通光纤比例提高到 98%,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2%,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12] 。在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支持下,一些边远地区还没通路,就先有了网络信号。互联网技术已经惠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新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不断更新的传播媒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民族工作要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牢牢把握网络领域的话语权,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脉相承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13]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为指导,贯穿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是顺乎自然地产生和发展的,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是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的关键。在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各民族虽已结成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但要正确把握其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指出,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1] 。因此在现实的民族事务工作中,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放在首位, ...

篇六: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阶层 、各团体 、各行业 、各领域等社会各方面人 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 大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既涉及党和 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 ,也涉及各个层级的组织 人事工作。协商民主的渠道和途径 ,有政党协商、人大 协商、政府协商 、政协协商 、人民团体协商 、基层协 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方法,有会议 协商、文件协商、提案协商、咨询协商 、谈话协商、信 函协商,等等。如此具有广泛性 、包容性 、多样性的社 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情况 ,表达 各方面诉求,集中各方面意见 ,提出各方面建议 ,通过 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安排 ,按照规定内容 、形式和程序形 成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进而从制度上保证有效集中各 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达成广泛共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协 商民主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目的是通过最低的成 本、收到民主形式的最好效果。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始 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 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执 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不 存在对抗和竞争,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轮流执 政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达成 广泛共识。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和倾 轧带来的弊端;通过畅通民主决策程序和表达各种利益 诉求,能够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尔 虞我诈 、唯利是图的弊端;通过凝心聚力广泛调动全社 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陛,能够有效克服各 项决策和政策步调不一、各行其是的弊端。社会主义协 商民主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中西方民主政治 实践中表现出的成效差距越来越明显。

 怎样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九大报告强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 统一之基 、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 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 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 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 学习问答 I

 35 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 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 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 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 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 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谁也离不 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 识 ,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 散沙。干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 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 ,

 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 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 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 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 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 、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 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 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尊重差 异 、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和谐发展, 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 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 、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 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 能使 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 夕Z正2017.11下

  l

 36 l学习问答 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 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 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 ,需 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 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强调 “全面实现小 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 党中央的坚定决心 ,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 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 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 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牢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如何理解坚定 文化 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 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 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文 化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以什么样的 态度和立场对待文化 、用什么样 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 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 ,为我们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 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一是源 自于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 传统文化,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 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 养 ,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坚定 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二是源自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 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 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的坚强基石 。三是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 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人民 乏破2017.11下 生活、城乡建设、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推 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 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 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 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 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完全能 够支撑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也完 全能够支撑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 量,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事关保持民族精神 独立性。十九大报告强调 :

 “文化是一个 国家 、一个 民 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 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 ,把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 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历史和现实反 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 自身文化理想、文 化价值充满信心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 、创造力充满信 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 造的活力;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 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 悲剧。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正是有了对民族 文化的自信和 自豪 ,才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 大 ,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 日 起 ,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近百年奋斗 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干难万险、不断胜利 前进,靠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的是 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的感召,说到底靠的是文化自信 这一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 ,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 自信,以坚定的文化自 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 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

篇七: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李晓澜(青岛大学标准化战略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本文在深刻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增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等关键路径,为新时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策参考.[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   关键路径[中图分类号]  C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3642 (2021 ) 06 — 0097 — 04收稿日期:2021G08G10作者简介:李晓澜,青岛大学标准化战略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引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 年 10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 一之基、民族 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 魂”.2020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进行考察时,再一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 交 融 的 历 史 内 涵,增 强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识.”[ 1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会议时又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伟大中国梦”[ 2 ] .因此,面对如今国内外复杂形势以及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如何更细致地探究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民族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核心内容;构建各民族美美与共、共同繁荣的和谐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基于此,本文在深入探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该思想意识建设的关键路径,为新时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政策参考.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各族人民国家、文化、历史认同的精神基础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共存于一片土地上,在寻求生存,捍卫生命、权利和团结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某些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另外,各民族人民主动交往、求同存异,自发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尤其在遭遇外敌入侵的时期,这种意识更加深入并普遍,扎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使人们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具体来说,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来看,因为人口的流动、利益的分割、资源的互通、战争的发生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等原因,民族之间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已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状态,这使得各族人民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有了共同的历史认知和民族认同感.从思想文化体系来看,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认同.最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3 ] ,而自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文化格局形成以来,尤其是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各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符合政权身份的合法性,纷纷接7 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QINGDAOMUNICIPALCOMMITTEE2021 年第 6 期No. 6 , 2021

 受了这一文化.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曾明确地提到过,体现出了“华夷共祖”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观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初的精神基础.汉代以后儒释道的加深融合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了中原地区,建立了众多政权,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再一次激荡交汇.到隋唐时期开始倡导“华夷一家”的民族观,更加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融;在宋、辽、金、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又经受了进一步锤炼;再到明清之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以及其他先进分子的积极努力,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得到整合,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多源融汇的思想文化体系.“大一统”思想成为民族文化经济及其他各方面进行交融的精神动力,这也是对该思想意识的基本认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观念被革命先贤们不断提及;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面对共同命运的历史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新中国参照前苏联的民族理论进行了识别认定,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 56 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主体内涵得以明确.(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从历史的过往和现实的发展来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若没有共同的思想支撑和身份共识,就无法长久地生存.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从行动上坚决反对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和活动.“大一统”意识自秦汉以来就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政治理念,各民族均把“大一统”作为奋斗目标,这是我国历经数千年仍能够保持国家统一、文明传承的关键之所在.出色的历史文化传承需要通过不断地加强共同意识,让各民族群众建立起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筑牢基础.跟其他文明的历史相比,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传统,它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传统.第一是“多元一体,兼容共存”的民族国家传统.我们不是单一民族,虽然国家地域辽阔,但是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在“两希传统”和宗教矛盾冲突条件下,通过 1688 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建立了单一民族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第二是“多源汇聚、兼容并包”的文明传统.西方文明传统是同质性的,排他的,所以西方历史上存在着连绵不绝的宗教战争、贸易战争和种族战争.中国的天下体系、朝贡体系,既强调一统又重视差异,建立的不是单一性的覆盖性的秩序,而是内部丰富多元的复杂政治文明体系.第三是“因俗而治,教化天下”的民族治理传统,这背后就是家国天下的政治哲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着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方向,实现由民族关系视角向中华民族视角的转变.从当前阶段来看,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尽管涉及一些民族因素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在全民族统一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反对民族之间分裂、破坏民族之间团结以及暴力宗教恐怖活动的斗争有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必须看到的是,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依然活跃,西方的某些敌对势力利用目前存在的这些矛盾和危机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依然受到威胁.因此,作为一个长期保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都要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间加强交流互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即将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烘托“中华是我家,复兴靠大家”的社会氛围,重点在于加强各民族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高度认可.这凸显了中华民族每一位公民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民族希望.加强中华民族团结,需要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和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不断凝聚起国民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聚集亿万民心、点燃智慧之火,激励国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融合. 205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是推动中华崛起的内部原动力,是促进中华民族更加包容、增强凝聚力的思想基础.8 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QINGDAOMUNICIPALCOMMITTEE2021 年第 6 期No. 6 , 20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国大地作为圆心、以各民族团结一家亲作为纽带、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以中华文明为涵养,通过长期的历史社会实践积淀而生,是集地区、民族、政治、心理、经济和文化等为一体的国民共同体.随着历史的衍变和各族文明的不断发展,其本体和内涵的延伸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新格局.这不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各族人民辛勤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激发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这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既是党中央的无比坚定的决心,也是全国每一个民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各民族群众对祖国统一、文化认同的接受程度,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为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稳固的精神基础.(四)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胜利2021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 100 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同时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胜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现代化,难点和短板都在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在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是高于东部地区的;但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基础的巨大差距,东西部发展的绝对差距还是在拉大.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之前,贫困还是继续向西部边疆地区聚集,向民族地区聚集;14 个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区主要在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全部是民族自治地区.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援下,民族八省区的贫困人口从 2012 年的 3000 多万到今天实现了全面脱贫,这是我国民族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体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已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脱贫实践存在着互促互进、息息相通的关系.民族大团结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艰苦奋斗的时期,精神上的引领和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大团结精神是建立和发展具体脱贫长效机制的精神内核,可以为实现全面全民脱贫提供可持续性的动力保障.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情况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自治政策.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权利,使各族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同时,也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自治是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之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经之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灵活的民族治理政策在实现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协同开辟了广阔的领土,直到现在各民族也一直保持着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完全平等并享有国家的特殊扶持政策,成为尊重历史、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依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把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感情结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我国推进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4 ] ,也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特色道路.多年来的实践亦证明,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区域自治,不断创新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5 ]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当前各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民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突出,仍然有些地区存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非常落后的情况,属于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另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会导致地区和民族关9 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QINGDAOMUNICIPALCOMMITTEE2021 年第 6 期No. 6 , 2021

 系的不平衡,影响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可程度 [6 ] ,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因此,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发展经济、促进改革能有效地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水平,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各民族地区存在的发展困境.这也要求当地的政治干部积极工作,真正把发展政策落实到位,并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各民族能够共享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成果,发挥经济发展对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这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只有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真正做到经济层面的平等共享,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

篇八: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胡清惠 ?

 党的 108 大以来,____总书记立足中国统 1 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雄伟战略,屡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 2 次 x 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 109 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时间历史发展中构成的政治上团结统 1,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寻求、共同物资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因而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 1 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气力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必定要求。费孝通

 先生把我国统 1 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 1 体魄局”。1体包括多元,多元组成 1 体,1 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 1 体,1 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二者辩证统 1。所以,正如____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1 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 1 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 1 种唇齿相依、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1 荣俱荣,1 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牢牢抱在 1 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华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 1 步深化,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定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宿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究竟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 1 百年”奋斗目标。第 1 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部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 1 个都不能少,1 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欲望。让少数民族大众与全国人民 1 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 2 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____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

 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宏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气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苦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势必进 1 步激起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 1 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气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5 大基础 ?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 1 统为条件,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 1 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 1,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行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 1 直大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大众心往 1 处想、劲往 1 处使,会聚起保护国家统 1、民族团结的伟大气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遭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建各民族共建同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增进各民族共同繁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资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华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 108 大以来,以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调和各方气力,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

 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大众奔小康的干劲儿 1 天比 1 天足,日子 1天比 1 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增进各民族共同繁华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资气力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____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促进各族大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5 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5 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华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益于构筑抵制敌对权势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益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换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换融合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换融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大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换融合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换。要大力展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展开宣扬教育和创建活动,弄好民族团结宣扬教育,引导各族大众牢固建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换融合,构建各民族像石

 榴籽 1 样牢牢抱在 1 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 1 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依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干事务,用法律规范调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调和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大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进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 1 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 1 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 1 的言行,明确甚么可为,甚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惟和法治方式保障保护国家统 1 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 1 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

 责任编辑:李贵文

篇九: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各民族共同奋斗,绘就了精彩的时代画卷。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族的今昔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成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 13 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

 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 25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1%下降到 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

 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推荐访问: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9篇(完整文档)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个人总结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也能从...

22023年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3篇

商场管理者的年终总结有句话叫做“入对门、跟对人”,也就是讲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要选择一个...

3新学期班主任总结15篇【通用文档】

新学期班主任总结刚入学的新生对职业学校充满了好奇和浪漫的幻想,似乎已经摆脱了最痛苦的学习生活,...

42023年度维修年终总结14篇

维修年终总结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1、20__年度共完成约项零维修工作,其中有公共区域,业主维修,商户...

52023年度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15篇(范例推荐)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总结我们始终落实县局的各项规定,认真组织学习《漳州市教学教研常规(修订本)》。结...

62023年度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13篇【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总结这学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7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6篇(完整)

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总结时光如星域间的流星,来去匆匆,一个学期的教学有结束了。本学期我在去年担...

8最新医院年度总结14篇

最新医院年度总结作为一名市级医院的护士,自离开学校进入医院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深刻体会到虽然在...

92023年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3篇(全文完整)

医院工作岗位个人总结一、20--年基本工作情况工作方面,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10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3篇

生产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一、改造实施生产线的拆装由专业改造公司进行,生产线的具体项目改造由专业...